2006年05月23日 14:07:41 来源:新华网/每日电讯
潍坊中考改革,以“多元”标准代替分数“一元”,没有一位家长
对录取标准和办法产生怀疑
对于考生来说,中考就像一个战场,竞争之激烈让每个考生及其家长不敢马虎。然而,记者近日在山
东省潍坊市发现,临近中考,这里的“战场”却非常平静。
山东省潍坊市从去年开始实施中考改革,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
质评价,用等级制代替分数制,用“多元”标准代替分数“一元”标准,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
近半数学生至少拿
一个A
原来每个考生的中考成绩会有一个总分,现在,每个学生考完9个学科,会得到9个等级,成绩不能简单相加,也就没有了
名次先后之分,学生、老师和家长从应试的压力中解放了出来。
为了把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潍坊把一年一次
的中考,改为一年两次的学业水平考试,每年的一月和六月各举行一次,所有学科全部开考,什么时候参加什么学科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如果学生对某些学科的考试成绩不满意还可以再考一次,以两次考试中的最高成绩作为毕业或升学的依据。
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国华接受采访时说:“分数看似精确,但对人的评价恰恰最不精确也不公平。按分数表达成绩必然有名次之分,一分
之差就有先后之别,但两个学生有差异吗?为了让有潜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不被淘汰,学业水平考试淡化名次,淡化分分必争,考试成绩仍
用分数计分,但用等级向社会公布。”
在以往,数以万计的考生只能有一个第一,半分之差就是一个名次,这让大部分学生感觉
自己是失败者。等级制让大量学生找回了自信,去年潍坊市有8100多名考生,9门学科至少有一个A的占48.8%,每个学科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
最优秀的。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确保客观公正?
潍坊市中考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
将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
力六个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怎样确保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社会满意度。为此,初中学校成立由家长和社区代表参加的毕业生
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规定学校领导层人数不超过1/3,社会各界代表人数不少于1/3。以学生互评为基础,在5人以上组成的教师评价小组集体
认定后,由评价委员会形成最后结果,作为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报送高中学校。高中学校再进行第二次认定,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四个等
级,作为录取依据。对于有独特潜能或特长但缺少标志性成果的考生,高中还为他们提供能力展示的机会,其结果也记入招生档案。
有的学生家长说,过去只希望孩子多学习有个好成绩,担心他们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会影响学习。现在看来,孩子参加学校和社
会活动,不仅有利于将来高中录取,而且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潍坊七中副校长刘乐庆说,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
的多元结构,给学生增加了更多选择的机会,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局面。去年全市有56名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等级较高而被破格录取,其中
七中破格录取了43名学生,后来发现这些学生确实都有发展潜力。
潍坊一中高一学生杨雪的父亲杨其国欣喜地看到中考改革给女
儿带来的变化。他对记者说,杨雪小学毕业时成绩并不好,性格内向,没有自信。从上初一开始,学校就给孩子建立了个人成长资料袋,把除
分数以外的各项发展计入其中。由于没有心理压力,女儿爱好广泛了,学了长笛,喜欢上了游泳,回到家里读书看报,业余生活很丰富;文化
课成绩也提高很快,英语、数学、物理竞赛都得了奖。这种考试改革给孩子很大鼓励,也让家长学会了从多角度观察孩子,给他们更多自信和
希望。
自主招生,把权力还给学校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认为,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不应把招生权
力揽在自己手里。只有把招生录取的权力放给高中,高中才能研究出百花齐放的录取标准,才能带来初中教学的百花齐放。为此,潍坊市教育
局制定了录取的原则、程序、办法、必备条件、录取依据等,具体录取方案由各高中制定。
为加强社会监督,高中组成有社区和
家长代表参加的高中招生录取认定委员会,制定录取方案,确定各学科在录取标准中的权重和地位,确定录取有哪些特长或潜能的学生。录取
方式包括综合录取、特长录取、推荐录取三种。综合录取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
对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的要求,特别优异的,可以破格录取;特长录取还要依据考生的音体美等特长成绩;推荐录取是对表现突出或者有发展潜
力的考生,经两名资深教师推荐,由高中审核录取。
潍坊十中学生李鑫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去年中考前突然得病,一个半月
没上课,带病勉强参加中考,成绩不理想。如果单纯按照中考成绩,李鑫肯定与高中无缘,但是在学校两位老师的推荐下,他最终被潍坊一中
录取。
李希贵说,潍坊中考改革取消了分数“一条线”,录取标准的客观性受到一定限制,起初担心会引起家长和社会的不安。
但录取方案实施之后,没有一位家长对录取标准和办法产生质疑,说明家长和学生更渴望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中考指挥棒变了,中学的素质教
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记者张晓晶 赵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