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近半中小学教师心理有问题
发布日期:2006-03-14 07:54:03  点击次数:1197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2006-03-13 15:00:16

  针对此项调查,政协委员建议先拿“心理健康证”再

上岗

  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对此,民进中央日前在政协提案中建议,教师要拿到“心理健

康证”方可上岗。

  教师心理状况堪忧

  一研究机构在对26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里健康调查后发现,高达42.6%的教

师具有心理问题。其中近30%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0%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为此,民进中

央在政协会议的提案中呼吁:要尽快建立教师心理素质评测机制,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可由卫生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对中小学教师进

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发放“心理健康证”。取得教师资格证并获得“心理健康证”的公民,才能受聘于教育部门。有严重

的心理障碍的教师应强制暂离教育岗位,进行治疗。由于有心理障碍又拒绝治疗并对学生造成事实伤害的,应永远取消其教师资格。



  教师遭受多方施压

  造成老师心理压力和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师职业本身的制约,以及社会、学

校、家长多重压力的影响。

  学校为了追求分数,不惜一切给教师施压,如职称评定、评优晋级、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都要以分

数来衡量,给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分数”包袱。同时,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们随时随地都得注意仪表、举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知识渊

博,为人师表的形象。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的观念和知识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满足,让

老师的心理和脸面产生了双重压力。这又迫使教师加班加点,紧张工作,强度超负荷,倍感压力巨大。

  此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

值高且要求更加严格。有的家长听到学生的片面之言,遇到自认为不合理的事,就找校长、找教委或找新闻媒体,甚至与老师对簿公堂。使得

一些教师害怕家长,不敢正面教育学生,整天小心谨慎度日。

  同时,来自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也造成了教师心

理压力偏大。


原载《现代快报》转自人民网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