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为什么总是“品学兼优”?
发布日期:2006-01-10 07:52:25  点击次数:1116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李小妮在吉林省抚松县四中读高二,每月回一次家,返回学校时都背着

妈妈烙好的130多张煎饼,这是一个月的伙食。她的妹妹李梅在镇里读初中,每周回家一次,每次背走30张煎饼,这是一个星期的伙食。

虽然家境贫寒,但姐妹俩品学兼优。

  李家姐妹学习生活的勤奋艰苦程度可能出乎一些人的预料,而即使是这样困难的学习条件也

还幸亏她们有个好哥哥,自愿弃学,将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她们。毋庸置疑,他们贫困的家境(家中床单全是补丁)以及兄妹间朴素真挚的谦让

与友爱,即使不能感动中国,也足以感动一些善良的心,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是媒体最新关注的两名贫困学生,可是笔者

有些冷酷的眼光注意到的并不是这些。因为在学费成为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的时候,贫困学生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吸引笔者目光的是,在这个新

闻现场,又见到了熟悉的“品学兼优”四个字。将“贫困学生”与“品学兼优”两个词组组合起来,在Google上可以搜索到11600

0多条查询结果,仿佛“贫困学生”和“品学兼优”是对天生的最佳组合。

  为什么贫困学生总是品学兼优?难道“逆境出人才”

真的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实不然,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那么多搜索结果多半是由助学金、奖学金甚至是助学贷

款将“贫困学生”与“品学兼优”绑定起来的,“品学兼优”作为贫困学生获得帮助与奖励的必要条件几乎成为一个普遍原则。虽然不够全面

,但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正是这种种绑定屏蔽了更多“品学”不“兼优”或者“兼不优”的贫困学生,“贫困学生总是品学兼优”不过是由此

造成的假象而已。

  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家庭在经济总量受限制的条件下,让“品学兼优”的孩子上学,是一个家庭资源配置的最

优选择,符合经济学上追求的效率原则,尽管落选的孩子常常感到委屈;我们还可以理解,一个私人捐助者更愿意资助“品学兼优”的失学孩

子,因为我们不能否定慈善具有潜在的功利性质,慈善家将自己道德美感放哪是他应享有的权利;我们甚至可以理解,假如没有“品学兼优”

这样的美好字眼,会降低新闻报道的可观性。

  但令人费解的是,那些动用公共资源具有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助学金、

奖学金、助学贷款(几乎都有财政贴息)为什么也要遵循这些私人化、简单功利化的原则与目标?将“品学兼优”设置成贫困学生获得帮助的

条件,显然违背了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平属性。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可以说是贫困学生中学习竞争的强者或者优胜者,将政策与

注意力向强者与优胜者倾斜,不仅仅扭曲了公共产品的性质,更与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反。获得帮助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是应该由于贫困得到

公平的帮助机会而感激,还是应该为自己的优胜而骄傲呢?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