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 2005-09-06
王婧 李芹
眼下,“择校风”的劲吹令寄宿制学校“日长夜大”。本市一些区县近年新办了不少规模超大、设施较好甚至可
以称得上“豪华”的转制或民办中小学,其中云集了不少先富起来的“大款”子女。这些“特殊”学生独立支配着一定数额的生活、学习费用
,于是该如何合理使用钱财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和青少年问题专家,请他们谈谈合理的“
理财经”。
【典型案例】
“大款”学生坐着奔驰、宝马到学校
■镜头一:一年级新生放学打车回家老师自掏腰
包紧跟其后
浦东某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富人家的孩子,动不动就拿出几张百元大钞随意花费。每周五的下午,学校都会安排校车将
孩子送往市区。有一次,一个入学没多久的一年级新生因嫌校车过于陈旧,于是趁班主任不注意在马路上扬手招了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但根
据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将低年级孩子送到市区才可以离开。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班主任于是也打了一辆出租车追了上去。当出租车价钱
定格在186元时,班主任也追到了这个孩子的家门口。
■镜头二:动辄买高档运动鞋银行卡不刷爆不罢休
某寄宿生杨杨养成了
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由于担心现金不够用,杨杨父母专门给了他一张银行卡,每个月往里打上几千元钱。于是杨杨今天买四五百元的高档运
动鞋,明天买MP3,每到月底,卡里就见了底,尚在读书的杨杨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镜头三:文具盒中“躺”着万宝龙、派
克笔
闻闻家的经济条件相当优越,从小崇尚名牌的他非名牌不用。使用的圆珠笔、水笔不是派克就是万宝龙,价格之昂贵让很多大人
都叹为观止。一次与同学比谁家的房子豪华,闻闻脱口而出“自家有1000多万的高级别墅”,一副誓把别人比下去的样子,为了展示家中的高
级轿车,他甚至有过让家里司机各开一辆奔驰、宝马到学校门口的经历。
【对家长说】
以身作则树立正确金钱和理财观
记者采访中发现,寄宿制学生不善理财年龄小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家长。父母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有求必应
,对孩子如何花钱不闻不问;另一种情况是一概否决,不给孩子独立理财的空间。对此,青少年问题专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吴增强建
议家长: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钱财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来说,教
育孩子认识钱是来之不易的同样重要。
2、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富裕型家庭的出现也制造了很多花钱如流水的专职妈
妈。这种负面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理财教育,孩子会想当然地以母亲的做法为借鉴,混淆正确的消费观。
3、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不该花的一
定不花。如今一味提倡节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理财教育的内涵,因此“将钱花在刀刃”上的理财方法应该为大多数父母所
接受。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攀比行为,对此,家长必须予以干涉。举例来说,孩子提出购买名牌运动鞋,如果确有必要,家长
应该予以支持。如果说是出于和其他同学“别苗头”,那么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4、要以积极的手段给孩子零花钱。在这点上,国内家
长不妨借鉴外国家长的做法。用孩子为家中劳动的方法来获得他的合理收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工作意识,也可以让孩子明白钱
是来之不易的,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
5、家长每个月给的钱要固定,不能经常变化。如果孩子是自己不节制而没钱花时,开口
向你要钱,最好不给,因为给了,他们会想,反正父母又不会让我饿着,还是会给我的,以后花钱会更加无所谓了。
【对孩子说】
切忌攀比与同学“别苗头”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很多的诱惑,孩子如何抵御过多的诱惑也是一
种理财的生活化表现。从小学会理财,不仅是人生的一种锻炼,对于日后的成长历程来说,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切忌攀比和“
别苗头”。孩子的好胜心相对于成人来说,更显直白。在物质生活上就直接体现为攀比和“别苗头”。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追
求吃穿无伤大雅。但是凡事有个度,孩子们要主动了解关心父母赚钱的辛苦,只有这样才能直接体会人生的不同。
■不要过度渲染和
炫耀。或许你家有千万豪宅,名贵跑车数辆。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过度的渲染和炫耀不仅对己无利,很可能还将成为坏人眼中觊觎的对象
。
■养成记账的习惯。孩子要对自己的花费有个大致的了解,有时候,一笔笔的钱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花在哪里,但是有了账本,可以
一个月做一次比较,看看这个月节约了哪些不必要开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