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作品展示——文澜中学第九届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报道
发布日期:2016-05-23 15:21:21  点击次数:1390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缤纷社团,累累硕果——记社团文化艺术节成果展示活动

  阳光灿烂,普照大地。本周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是全体同学们的节日,整个星期,同学们都沉浸在社团文化艺术节的快乐中。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展板,一件件精巧的手工作品,一幅幅韵味十足的国画……让所有同学、家长赞不绝口。这就是各个社团的同学们精心准备的社团文化成果展。
  展板上,丰富的色彩,详细的介绍,各项成就及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照片,都深深吸引同学们和来参加家长开放周的家长们。最吸引同学们的便是方老师的小制作社团的社团成果展示了。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把身边的小物件进行了改装。有防针扎的手套,有自动挂起的衣架,有水质检验机等等。直让人惊叹于他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例如黄一阳同学的牙杯清洁器,谁能想到把清洁刷和牙刷结合在一起呢?而黄一阳同学则将清洁刷装在牙刷的尾端,使人们在刷完牙之后很自然地清洁了牙杯。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结合,就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难题。真让人为之叹服。
  我问起一位小制作社团的同学“是否为了这个想法花了很多时间”时,对方说:“其实并没有,我们只是发现身边的物品有些不利之处,然后开动脑筋,自己动手把它们进行简单的改造罢了。我们展出这些作品,不只是为了展示创意,也是告诉同学们创作并不复杂,只要根据自己简单的想法来,就能创造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同时社团成果展示还可以让我们对其它的社团有所了解,看到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真想多参加几个社团呢!参观的家长也说:“我只知道文澜中学的社团很丰富,还真没想到会这么丰富呢!文澜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
  这次社团文化成果展促进了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同学们了解各方面知识,同时也展示了我校课程开发的巨大成果。相信学校社团文化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红火火!

                     校新闻通讯社 初二(9)班 徐闻达

多彩社团,智慧创新——记社团文化艺术节成果展示活动

  或许是上天眷顾,专为我校第九届社团文化艺术节而放晴。在这美好的一周晨,有心的同学会发现,阳光斜映下的休闲厅、校园大道以及架空层有了明显的变化。
  休闲厅中桌子环形排布,有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新奇的小制作,还有炫酷的航模……而校园的大道和架空层中,则是各个社团的展板,展示着各个社团活动成果。
  是的,社团成果展——如此多彩!
  而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小发明小制作社了。众多同学们自己创造,亲手制作的发明,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有自动挂起的衣架,水质检验机等,同学们对这些成果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在诸多“小发明”中,我注意到了这个名字——黄一阳。说他具有发明家的潜质,是一点都没错,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发明中,出自他手的,竟有两个!分别是防剌手套和牙杯清洁器。
  “这些小小的发明,或许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实际上,它们的产生源于生活的需求。”黄一阳同学说,“因此,留意生活细节才是关键。”
  如他所说,平时劳动中,常有不小心划破手的经历,而像木匠或是搬运工更是容易在工作中受伤。黄一阳同学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为之绞尽脑汁,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许多多次试验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将普通手套与橡胶手套有机结合,制出了成品。厚厚的胶层有效地保护了手,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同样是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牙杯底的污垢十分难除。而我们心细手巧的“发明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刷毛固定在橡胶套上,再将橡胶套安在牙刷尾部,如此一来,便可在刷牙之余,顺便一起清洗杯子了。
  当我问及发明制作的过程时,黄一阳同学对我说:“其实有灵感后,过程并不太花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与善于思考的大脑。”
  社团成果展中,有不少这样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在各自社团中,发展自己特长,迸射出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文澜的社团,是我们成才的摇篮,是我们才艺展示的平台。文澜社团,一切皆有可能在这里发生!

                    校新闻通讯社 初二(9)班 叶天阳

榫卯之交——小发明小制作社团感想

  榫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即两个构件间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连接。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在小发明小制作社团活动中,要体验木匠主题,当然离不开学做“榫卯”这一基本而又关键的一步。
  榫卯被称作木质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一凹一凸,看着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拿到一块木头,第一步是画。画出榫和卯各自的宽度和位置。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名言很好地体现在了木工上。老师言:往往落笔时的歪仄会使得成品歪扭不齐,成了个伛偻老者。于是,我们极其仔细地描起线来,似手捏细针,缓缓绣花一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区区一块橡皮大小的位置,我们竟画了半晌。忍着小兴奋,我们又拿起了锤子和铁凿。
  只见指导的方老师一腿着地,一腿悬空压在木条上,左手握凿将平滑的一端靠向细线,略微留出一毫米的空隙,另一只手握锤,举到半空,稳稳砸下,恰落到凿尾处,一道“一”字型狠狠嵌入木体表层。“Duang, Duang,Duang——”仅仅几声之后已有了一个近一厘米的深口。紧接着方老师一转凿面,将圆滑的一面贴近刚才那一道凹槽,再次举锤。这次凿口不似刚才一般笔直下嵌,而是斜着向前滑出,一片木屑打着卷被挤出凹凼。又是几下之后,一个卯口已然成型。“好,那么大家看完了示范,自己可以试着练一下!”停下手中的活,方老师道。
  我学着样子,握凿举锤,急忙想把式把式,不了一锤下去凿成了一道斜线,这下麻烦可不小,赶忙换了一头重来。这次力度用的小,确乎是凿出了一个“一”字,但十多下后依旧是个浅浅的一,压根没出现一个凹槽。这木头似不痛也不痒,凭我怎么凿还是一个小坑。方老师见状笑言:“开始的时候你垂直用大力凿,一两下确定好位置之后轻轻推,把木头顺着纹路挤出去,一片一片,慢慢加深。”我依言再来。跳着摇摆舞的铁凿渐渐稳定下来,卯坑也逐渐成型,最终成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卯。
  下一步做隼。“次啦次啦——”的拉锯声布满教室,尘埃扑面。看似大家像模像样,不料锯出来有的像筷子,有的像树枝。方老师只得笑笑,说继续学习,多练练就好。
  榫卯之间,藏着大学问:工程学、数学、科学,这不正是老祖宗开发的STEM课程吗?幸运的入选了“小发明小制作社”,我们才拥有了这样一个动手创造的平台,可以真正经历在学习中实践,在劳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过程!

                          初二(9)班 黄一阳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