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文大讲堂——文澜中学第九届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报道
发布日期:2016-05-23 10:30:30  点击次数:2320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揭开深海奥秘,学习科学精神——记韩喜球教授《深海遨游》讲座

  5月18日下午,我校社团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堂”有幸请来了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韩喜球教授为初二学生做《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05讲——深海遨游》讲座。韩教授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而且这次讲座又是杭州科学大讲堂的105讲,因而备受瞩目,受到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与会的还有杭州市科技副主席许宏球,杭州市科协学会部长沈亮,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副主任俞景等。
  讲座之前,许副主席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幽默的语言使全场气氛活跃了起来。在他的简短介绍下,我们粗略地了解到了这次讲座的大致内容。接下来,韩教授带领我们进行了深海之旅,探索深海奥秘。
  探索海洋一直是人类追求与努力的方向,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去探索海洋呢?韩教授从一个海洋地质学家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她认为,海洋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它的未知。“每一片海都有她自己的脾气,每一片洋都有她自己的美丽。”人类目前只完成了5%的海底调查,只揭开了海洋神秘面纱的一角。而且海洋探索的难度也很大,每下潜十米就会增大一个大气压。“这也正是人们想去挑战的一个原因。”韩教授解释说。
  那么海洋中到底有什么呢?韩教授没有先回答,而是反问了我们一些问题:“你们见过海吗?坐过船吗?见过真正的深蓝的海吗?”看到下面一排排举起的手,韩教授却摇了摇头:“你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原来,海洋里的资源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据韩教授介绍,每个人平均一生要消耗多达14吨的矿物。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们不知所措。怎么办?向海洋要资源!海洋中不光有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可以供给人类使用,还有海洋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深层海水中的黑暗生物圈也许可以让我们解开生物存在的密码。而且,海洋生物食物链是整个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韩教授通过一个短视频,让我们领略了深海的风景,也让我们了解了海洋生物对于自然的重要性
  大致地介绍了海洋之后,韩教授颇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工作——海底探矿。这个有些令人陌生的名词,在韩教授的介绍下,令我们心中充满了向往。韩教授先向我们解释了海洋区域划分与不同地区的矿产,之后她详细地介绍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韩教授说:“可燃冰或许会成为之后最广泛使用的能源。但令人担心的是,现在全球的变暖正使可燃冰不停地分解出甲烷,而这又加速了全球气候暖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韩教授呼吁我们,要尽力地保护自然,保护自然资源。
  接下来,韩教授根据她自己的经历,着重讲解了如何寻找可燃冰与海底黑烟囱。“探测海水中的热液异常”,“近地观察”,“地质取样”一系列高大上的方法让我们不禁瞠目结舌。之后,韩教授又放了一组她与中国海洋研究所共同考察的图片:200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用自主研究开发的设备观察到海底生物群;2007年大洋第19航次调查,韩教授任首席助理;2010年,西南印度洋发现硫化物区,命名为玉皇山;2012——2015年,与海军合作执行西北印度洋探矿。今年十月,韩教授又将乘坐蛟龙号前往海底,再一次深入海底世界。
  韩教授说,如此不辞辛劳地反复下海探矿,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护联合国的海洋资源,给国际无名海山烙上中国印。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赋予圈地以命名,给海山烙上中国的印记。韩教授说,他们取的名字都是来源于《诗经》,让科学与文化相融合,传递中国文化。比如韩教授研究的印度洋,名字都取自诗经中的《颂》,像“排箫”,“钟鼓”,“万舞”等。这“蓝色圈地运动”,令同学们感受到了科研人员对于国家海洋事业深深的爱。
  说起探矿的体会,韩教授说这可谓浪漫而辛苦,有时候仪器故障,狂风暴雨等会令他们痛苦不堪,但采到样品的喜悦,流动的海上大学,收获斧头鱼的欢乐等等却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讲座最后,韩教授告诉我们,探索海洋是人类永恒的使命。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做到时时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做个有心人,为他人着想,为海洋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惊喜的是,提问环节一位男生提出了“多金属结核最初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令韩教授的大加赞赏。她说:“这就是好奇心的体现。”解答问题之后,她还赠予这位同学一顶海军军帽。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深深了解到了好奇心的重要。
  这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奥秘的好奇心,体会了海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明白了人人应该在建设海洋事业上贡献一份力量,在未知的问题上又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经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科学的神秘与有趣,将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校新闻通讯社 初二(10)班 杜可

走进神奇的深海世界——记初二人文大讲堂

  5月18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员韩喜球教授为初二年级全体师生做以“深海遨游”为主题的科技讲座。
  韩教授以五个有趣的问题开始此次讲座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这个问题引起了台下听众的深思,韩教授为我们解答:由于地球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社会性问题,人类开始向海洋深处探索。深海科考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许多区域依旧无人问津,只有5%的海底被人们涉足,还有95%的广阔空间等待人们去探索。
  对于充满未知的海洋,韩教授从“阳光生物圈”到“黑暗生物圈”开始向我们介绍深海的奥秘,这些独特而陌生的专有名词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原来深海中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也存在着生命绿洲,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一些清晰的图片,一小段实地拍摄的视频,冷泉暗口生物群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再配上韩教授生动专业的讲解与描述,听众们都被海洋深处的奥秘所吸引。除了生物,我们还了解到海洋深处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
  此后,韩喜球教授还向我们描述了她随各国科研人员一同在深海探矿的经历。有乘“流星”号科考船在中美洲研究可燃冰;还有寻找海底黑烟囱时绘制地形图,寻找喷口,近底观察,地底取样的艰辛过程。有时还会遇到暴风雨,但海上梦幻般的美景更令她着迷。正是由于她不畏困难,艰难探索,才取得了那么多荣誉。但她最大的荣耀,莫过于亲自为海底山峰命名,“为海底山峰烙上中国印”是多么的自豪!
  韩教授和我们分享她的体会:“探索海洋,是人类永远的使命”,“探索海洋尽管辛苦,但充满乐趣”,“探索和开放海洋需要科技实力”。她希望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栋梁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为科研事业出一份力。韩教授诚恳地向同学们建议:“要有好奇心;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享受学习;做一个有用的,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些是她与其他科研员合作的心得,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教授特别为我们介绍了她与德国科研员合作时的情景:因为众多中国科学家合作,德国人把科考船上原本的细长矩形西餐桌拼成了圆形的中餐桌,让中国研究员们能够习惯;在春节与海军共同在船上庆祝等等。这些都是平常的小事,但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怀。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授详细地做出了解答。
  作为海洋研究员,韩喜球教授的结束语是对大家的倡议:“保护地球,爱护海洋!”同学们被教授事业的成功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所打动,报以热烈的掌声。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像韩教授希望的那样,做个有心人,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新闻通讯社 初二(9)班 姚越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韩喜球教授讲座


杭州市科技副主席许宏球老师讲话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