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评论 王文章
高考在每年的夏天如期而至,尽管它的面孔并不新鲜,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它依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中华大
地上掀起一场又一场举世罕见的奇观。这是因为:高考决定了一大批人的命运,这一批人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指望。
2005年,因为一个名叫李洋的“状元”而让“高考移民”成为媒体和公众话题里的关键词。
据报道,在今年的高考
中,16岁少年李洋考出了897分的好成绩,却因涉嫌“高考移民”,他将与本科第一批院校无缘。海南省考试局新闻发言人王素英于7月18日证
实,海天学校包括李洋在内的28名“移民考生”都被取消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李洋的母亲认为,这对孩子太不公平,早知道如此,当时还
不如考差一点点,这样也能够被清华录取,就不会因为是理科”状元”而引来这么多的事了。李洋母亲称,只好决定让李洋再复读一年。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李洋已“移民”到海南,是海南籍的学生,但如选择在海南复读,明年高考时仍不能享受到作为本
地考生的待遇。因为刚出台的《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表明,必须高中三年都在海南省就读,或在海南省有常住户籍3年
以上 ,才可以报考任何批次学校,否则限报一本甚至二本。如明年他选择在海南高考,即使上了重点线,也仍将会因离规定“差一个月”而无
缘他向往的北大清华。而如果选择在湖北仙桃复读,他将还要办一次“移民”手续,成为湖北“高考移民”。
退一步说,李洋还
年轻,他只有16岁,而且学习的基础很好,学习的能力很强,就算再等上两三年,他依然可以去圆了他的大学梦。但是,高考移民数量巨大,
其他的更多的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在这种政策的“夹缝”中怎样生存?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
问题:为什么那些“移民”们要不辞辛苦地背井离乡,辗转作战呢?
第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各著名高校在全国各地录取的分数
线有较大差异。 众所周知,在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分数线普遍高于京津沪地区。按照最基本的博弈论观点,考生肯定会想方设法地
流向门槛相对较低的地方。而分数线是根据教育部门配给各地的招生计划数与各地报考学生数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
是现行高考招生政策的副产物。各地分数线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素质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
以在卷面考试的录取分数线上的要求相对较低。
再者,就是全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差异。教育水平直接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所受重视的程度,但前者是基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应落后,这些地区的考生为了获得
较好的教育机会,便会向东南部流动,以期从较高的平台起飞。这也是高考移民的动因之一。
如果是因为“树大招风”的话,这
一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与质疑的契机。因为,它表征了一种社会现象,在纵
深维度上具有普遍的参考和分析的价值。
事实上,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同社会公平原则与各地教育秩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
突。
首先,它对我国的科教兴国大业是一种损害,对于我们建设公平、平等、融洽的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
用。这种“画地为牢”的形式让那些学习环境艰苦的学子们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报偿,因此打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
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的分数线应该相应较低。
同时,不利于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有效
利用。如果落后地区的个别学生幸运地因为某个条件而得以转学到发达地区接受教育,这一方面对于他(她)的个人成材有很大帮助,同时也
可以有效利用发达地区相对过剩的教育资源。如果在高考录取这个关键环节对其加以限制,这种有益流动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减少。
另外,这个不合理的机制还很有可能滋生腐败。在“移民”的暗箱操作过程中,钱权交易肯定不可避免,因为这个制度为“权力寻租”提供了
平台。反过来看,真正能够成功地“高考移民”的学生,肯定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那么,那些不具备“背景”的移出省区的考生和
移入省区的考生怎么办?他们的利益怎么保障?显然,这又是另一个层次上的公平问题。
综上述,“高考移民”问题在某种程度
上反映了公平性问题。在建立均等机制和合理化操作体系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