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至5月8日,文澜中学英国修学旅行团一行12人在薛莹副校长的带领下,访问了我校在英国的友好学校Harrogate Grammar School, 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取得圆满的成功。
英国修学旅行团一行到达学校,就受到了Sheriff校长和住家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访问期间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活动。如我方学生和住家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品尝英国传统糕点Scones;参观Harrogate Grammar School学校校园,我方学生们趣味昂盎然地倾听老师对校园的介绍,当参观到学校的集会礼堂时,英方学生在一架钢琴旁落座,娴熟地弹奏了一曲《英雄颂》以表欢迎之意,我方学生也踊跃演奏自己擅长的曲目,尤其是何科卿同学的一曲《致爱丽丝》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走入当地学生课堂,感受不一样的课堂风格;同学们住在英方学生家里,受到了英方家长热情的接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Harrogate Grammar School 学校交流活动结束后,修学旅行团一行继续英国之旅。我们一路饱览英国乡村旖旎的风光。我们走进世界最古老城堡爱丁堡和英王室温莎王朝的家族城堡温莎堡,触摸历史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倾述,感受几百年前王朝的兴盛。我们来到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出生地Stratford Upon Avon,瞻仰这位巨人曾经的居所。我们漫步牛津,泛舟剑河,一起吟诵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已逝,河畔的杨柳依旧。我们来到大都市伦敦。伦敦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它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大本钟、塔桥、西斯敏斯特教堂、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皇家海军学院、皇家美术馆、肯辛顿皇宫、海德公园、首相官邸、外交部大楼等等。两天的时间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但是这么多的有故事的建筑物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
英国修学旅行结束了,我们一行满载收获,怀着不舍作别英国,作别英国的朋友。但是对于我们所有的成员来说,修学才刚刚开始。英国,我们来过,我们不会忘记。
薛莹副校长向英国哈瑞盖特学校Sheriff校长赠送礼品《牡丹图》
哈瑞盖特学校校门前合影
我校老师与哈瑞盖特学校接待学生在校门前合影
10对结对学生的20张笑脸
学做英国特色点心
观摩哈瑞盖特学校的课堂
朋友间的交流
何科钦同学演奏《致爱丽丝》
莎士比亚故居前合影
剑桥大学合影
牛津大学图书馆合影
康河上快乐的孩子们
漫步牛津
我还记得,孩提时代就听大人们说过,牛津大学是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佼佼者,诞生过数不清的伟大人物。这样一个让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学府,却并不如云端的城堡般遥不可及。
牛津大学城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城”,是因为这就是一个城市,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星罗棋布地坐落于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与大学两者融为一体。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整个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096年,就有人在牛津讲学。牛津大学城是学院制度,分39个学院管理。不同的学院建立时间也不同,最早的默顿学院建立于1264年。牛津产生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想必就是这样悠久的历史沉淀出来的文化,才培育了那么多如此有思想的大脑。
漫步于牛津,随处可见精美而大气的学校建筑。大学城的建筑是我很喜欢的哥特风格。一座座古老的灰黄色建筑,上面雕有精致的人像和花纹,屋顶树枝一般的围栏装饰和街边的绿树相映成趣。整个校园绿意盎然,各种小小的植物都充满了活力。攀上古墙的爬山虎,缠上栏杆的藤蔓,爬上石头的苔藓,这些无比平凡的小生命也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城内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堂、剧院分布在大学城四周,都是城堡般的建筑,具体构造与装饰不同,风格确是一样的经典。抬起头,你会看到压得低低的湛蓝天空和大片大片棉花般的云。云飘动得很快,一转眼就从这个建筑的屋顶跨到了那个建筑的屋顶。这个离天空如此近的地方,是不是心灵和上天的神灵也会更加接近呢?
漫步于牛津,穿梭于一条条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大学的学生或是城市里的居民,没准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手捧一本书的男孩就是个大学霸,又没准路边正推着自行车仰望天空的那个女孩就是下一个奖学金得主。一个学生正趴在窗台上,用手撑着下巴埋头苦读;一个长发披肩的女生正坐在浓密的绿荫下,手握一支笔,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什么;两个男孩并肩坐在博物馆的展品边,捧着书仔细地一一对照……这些在牛津再平凡不过的身影就如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儿,拼凑成了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从这些“花儿”身边经过时,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停下口中的谈话,不忍去打扰他们。那些古老而智慧的灵魂或许还徘徊在牛津这个大花园的上空,默默注视着一批又一批新生进入牛津,在这里播种希望,收获彩虹吧。相信就在不远的将来,一朵朵小花会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璨然绽放,结出成功的果实。
这里积淀的是历史的故事,这里弥漫的是文化的气息,这里闪耀的是智慧的光芒。漫步于牛津,只要用心观察体会,到处都有故事。
寻梦康桥
如果说牛津焕发着理性与政治的光辉,那么剑桥则充满柔情与灵性。
天空飘着丝丝小雨,我们撑着伞,泛舟与康河之上。雨雾濛濛,那是浪漫的种子,灵感的土壤。
河水缓缓西流,湿润的风在耳际飘过。两岸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繁星般的花儿盛开在草丛中,一丛丛,一簇簇,开得热烈,长得随性,生得醉人。岸边高大的树温柔地往水中投下一片边缘模糊的绿影,被船桨搅碎,不久又恢复了原样,在柔柔地晃动的水波中跳着自己的舞。
看到那顾影自怜的柳了。那些柳将身子探向河中,把自己碧绿的长发垂向小舟中的人。口中不觉吟诵起徐志摩的诗句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目光早已被眼前满树碧绿的柳枝溢满,那是康河的柳独有的绿啊,那样浪漫柔情,那样让人安心。柳的绿绽放开来,流了出来,流到了我的眼里,流进了水中,也流到了那飘着雨丝的天空上,给那些宛如大团大团棉絮的白云染上了淡淡的绿色。伸手触到那柔软的柳叶,我的心怦然跳动起来。
一只绿头鸭扭着身子,娉娉婷婷地游来了,她身后是两道涟涟水波。一群毛茸茸的小鸭子跟了上来,胆怯而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世界。看到我们,母鸭一转身,随着我们的船游来,睁着新奇而友好的眼睛望着我们。后面的小鸭也跟随妈妈来到我们的船边,安静地与我们同行,直至到了又一座桥洞方才返回。
耳畔再一次响起徐志摩的浅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这样美好的意境之下,我们也忍不住轻轻放歌,一个男孩还开始吟诵各种古今诗词。我们就这样愉快地从一个又一个桥洞底下穿过,在康河的柔波里洒下我们的歌声。
在船掉头回去的一刹那,我突然明白了徐志摩那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心情。康河的一切哪是景啊,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一首融进了无数心灵无数情感的动人诗篇!也正是这样诗一般的环境,造就了剑桥的个性与灵魂。寻梦康桥,我想我是寻到了。
初二(9)班 施亦奇
播撒友谊
清澈蔚蓝的空中飘浮着层层叠叠的白云,丝丝缕缕地环绕于山间,仿若仙境一般。路边大片大片的草地无边无际,不知名的黄色小花醒目亮眼地绽放其中。4月30日,校车载着我们12位师生的欢声笑语,驶入了英国哈瑞盖特学校。
走入这所校园,一位和蔼的女士笑着迎接我们,尽管此刻正飘着蒙蒙细雨,穿着“清凉”的我们甚至有些冷得瑟瑟发抖,但那亲切的微笑温暖了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我对这所学校也多了一份亲近。
老师将我们带入了食堂的厨房,我们卷起袖管,揉捏面团,开始制作点心。这时,一批英国同学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就是我们的结伴伙伴啦!当老师介绍道"Hi, This is Georgia" 时,我看着眼前这个青春靓丽的女孩,激动得无以言表。Georgia在去年来访了文澜,接待她的同学正好是我的好朋友,我和她当时就进行了多次友好的交流。我与她相视一笑,兴奋地说:"How lucky we are!" 等待烘烤的时间,我和Georgia尽情地聊开了,她向我详细介绍了哈瑞盖特学校和她家庭的情况。当我们聊到她在杭州的这段经历时,我问道:“你在杭州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我:“整个交流的过程都让我记忆犹新,我记得我参加了你们的运动会,和你们一起编排入场式,为运动员们加油;我记得我参加了你们的秋游,和你们一起在江南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你们的学校很美丽,设备很先进,同学们都非常热情友好。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再次到访中国。”……
点心出炉后她对我的手艺赞不绝口,并回忆起在中国住家时早餐吃自己包的饺子,连声夸赞:“饺子真的是太好吃了,我现在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更出乎我意料的是,Georgia还选修了汉语课程,在交流中,她向我讲解我不懂的英文生词,我为她纠正中文发音,友谊逐渐升温……
第二天,我们与校长先生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向哈瑞盖特学校赠送了中国的书画,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校长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祝福我们享受这段游学时光。
当天我跟着Georgia随堂听课,校内的课程和活动多种多样;英语课上,同学们对近期阅读的图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每个人根据书中的主旨及角色为朋友出了一份试卷;化学课上,同学们复习了之前学习的方程式计算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这恰好与我们正学习的学习内容吻合,因此我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引导课上,老师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下周首相选举的规则及各候选人和党派的政治主张,为大家参加选举做好准备……
下课后,Georgia向我介绍了她热情友好的朋友:开朗活泼的Simba、腼腆的Matt、充满好奇心的Phoebe……我将一些带有青花瓷图案的书签和中国结作为小礼物送给他们。Simba对中国结有些疑惑,我向他解释:“这是中国传统的饰品。我们把它挂在包上、车里或其他地方来为家人朋友保平安。”Simba明白了这中国结的含义,爱不释手,立即将它挂在自己的书包上。这时,Matt递来一张纸条,上面是工工整整的中文:“你的旅行怎么样?”我惊讶于他的中文水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解释他是从电脑上一笔一划地学下来的。我感动于他的有心,灿烂地笑开:“我很享受在你们学校的体验,你的字写得真好看!”同学们都对中国的文化充满兴趣,渐渐围到我身边,我们热烈地讨论着中西文化、教育的相似点与不同。
之后的住家生活,Georgia一家带我游玩了利兹市的名胜古迹,与杭桢及住家一起开了小型聚会,观看了最新电影《复仇者联盟2》,品尝了英国的传统食物……这一连串多姿多彩的活动,让我充分感受到英国生活的美好丰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Georgia和她的妹妹邀请我与她们一起做曲奇饼。我们按照烹饪书上的指导,依次向盆里放入黄油、鸡蛋、面粉及巧克力粉,打开了电动搅拌器。我托着这搅拌器在盆内搅拌。但那搅拌器的转速太快了,我控制不住它的方向,反倒是这搅拌器一圈一圈地飞速旋转,带动着我的手,盆内的颗粒四处飞溅,而那一大块黄油又无法被搅拌器搅碎,反被搅到了铁丝之间,一切陷入了混乱而失控的局面。Georgia急忙帮我停止搅拌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搅拌器中间的黄油取出。我忙不迭向她们道歉,生怕弄坏了Georgia家的东西。她们却露出轻松的笑容,向我摆摆手,Georgia对我说:“没事,这不是你的错。我不太擅长烹饪,她们觉得我拿错搅拌器了。”我们打算重新做起,将黄油加热到熔软,换了另一个搅拌器进行搅拌。这次,所有材料“妥妥帖帖”地被搅拌均匀。我们撒上巧克力豆,将这块面团撕成小块,揉成饼状,贴在托盘上,放进烤箱。20分钟后,我们亲手制作的曲奇饼就新鲜出炉了。一块块曲奇饼颜色金黄透亮,镶嵌着颗颗巧克力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甜度、口感都恰到好处,自豪和满足感充溢着我的心。
离别时,蒙蒙细雨中,我紧紧地拥抱了Georgia一家,彼此双方的眼中都盛满了依依不舍。我邀请他们一家来杭州,由我担当导游带他们领略杭州的美丽。Georgia的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很期待能见到你的家人和朋友。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当你实现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时,一定要来这里与我们重聚。”
之后的行程中,我将我们的旅途照片和感想通过网络与她分享,她向我补充了许多景点的知识,我们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不同的文化冲击。
在交流中,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分享,互相融入到对方的生活。我想,这就是我们此次出访的意义——播撒友谊的种子。正如中国之旅对于Georgia一样,这次英国之行也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
初二(9)班 章晗
再相逢
英格兰上空飘荡的云,像一曲循环播放的《G弦上的咏叹调》,悠然绵长。在这个暮春时节,大洋彼岸,我们再相逢。
14个小时飞机,五个小时大巴,带着对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的无限憧憬,即使在夜深人静时,我也思如潮涌,无法入眠。想起你来中国时,我们曾说好若有一天我到了英国,一定要来你家喝下午茶。没想到半年后,这个梦幻般的愿望就实现了。当我知道我们即将访问的就是哈罗盖特学校,我便急不可耐地给你发邮件,当你告诉我我将会住在你家,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地。
我们如期抵达利兹,在远处便能看到高高的钟楼。天空下起霏霏小雪,只穿着衬衫西装加短裙的我们冻得直哆嗦。还好下巴士不久,便有热情的老师将我们迎进食堂。系上围裙,我们动手自己做小甜点,刚开始 还不太适应将双手放入黄油中揉面粉,后来就全神贯注地做蛋糕,以至于你走到我身边,我才反应过来。“Hi Rebecca!”我惊喜地叫出来。紧接着是一个大大的拥抱。“Astoria,long times no see! You had a long flight right?Are you tired now ……” 最后一点寒冷融化在相逢的温情里……
再相逢,我们之间没有隔着两种语言,没有隔着时间差,没有隔着一片大西洋。英格兰上空飘荡的云,像一曲循环播放的《G弦上的咏叹调》,像一段深挚的友情,悠然绵长。
初二(8)班 金嘉辰
风情大不列颠
蓝天白云,绿草红花,当灿烂的阳光透过大团大团白色似棉花的云朵,洒在绿中缀金的不列颠土地上时,带着满心的欢乐的我们所乘的飞机,稳稳地落在了伦敦Heathrow机场上,望着玻璃窗外美丽却又带着独特异域风情的景色,我们都为之惊叹。
当我们踏上了不列颠的土地之后,我们便看到了各式的独栋小屋,而这些小屋所组成的便是一条条的街道,道旁的餐厅、超市、住宅,与一些年代久远的酒馆、城堡,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的典雅的超越古今的不列颠风景画。而在这绵长延伸的画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温莎古堡了,作为一个仍有皇室成员居住的城堡,它也是不愧于此。从古老的围墙、站立的卫兵到城堡内一幅幅的巨型油画与皇室使用过的盔甲、兵器,甚至桌椅,你都可以感觉到一种有别于东方文化的“国王与骑士”的文化的独特气息,另外,最要提起的,便是教堂了,而其中,约克的敏斯特大教堂,却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独特的哥特式与巴洛克式结合的外观,富丽堂皇的鎏金玻璃与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还有礼拜时的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与唱诗班唱诗时的神圣的宗教味都让我深深地体会了一次基督教风情。
不列颠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存留,还有着热情绅士的人民。就像接待我的住家,除了小伙伴与我之间的交流以外,他的父亲母亲也对中国的文化,有着别样的兴趣,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并学习对方的文化,同时,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而他的父母也想让他结伴来中国,来杭州学习中文,更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他的父母的话来说,就是“打开东方中国文化的大门”。除了交流,我们还结伴去约克看自行车比赛,当古朴的街道上窜过或白或红、或蓝或绿的一架架现代风格的自行车时,还真让人眼前一亮。这也许便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吧。
一般来说,提起英国,提起不列颠,都会提起它的雨。真不巧,旅行中好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这雨却使得景色更显魅力,而且这雨还通神,当我们来到英国,与住家交流时,便都是晴天,可当我们与住家离别时,却是雨天。我想,或许是我们的热情与欢乐打动了它吧......
总之,大不列颠的风情,我终生难忘!
初二(9)班 岑逸辉
游学英国散记
这次十分有幸,我能成为此次英国游学团中的一位,跟随薛莹校长及俞晓萍老师参加出访英国的友好交流活动。
在出访英国的十二天里,我们有三天时间在利兹市的哈瑞盖特学校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哈瑞盖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们进行了热情友好的接待,他们总是以最真诚友善的笑容表达着他们的欢迎之情。哈瑞盖特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还带着我们出访团的十二位师生,参观了他们学校,甜品制作工房、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每一处都让我们惊叹不已。所到之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所让人倍感亲切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三天的时间很快结束了,我们圆满完成了与哈瑞盖特学校的友好交流活动,开始我们的参观游学行程。我们陆续参观了矗立于花岗岩上的爱丁堡城,曼联主场外景、莎士比亚故居、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英国议会大厦、教堂、伦敦塔桥和伦敦塔等等,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参观了我最崇拜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居。
那天是5月5日,是我们行程的第七天,早餐后我们师生一行十二人便乘车前往莎士比亚故居。
沿着一条路旁满是古老建筑群的小街,我们来到了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出生地。一进门第一个房间是莎士比亚的姐姐琼•哈特的房间,房间里布置精美,有一扇门通向客厅。客厅的内部可能是按照它在16世纪70年代时的模样布置的,当时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并曾做过镇长。客厅是当时家庭成员的交流场所。房间里还有一张悬挂着织物的床,在当时,能拥有这样一张床就是财富的象征。客厅的墙上覆盖着色彩明艳的布料用来替代昂贵的挂毯,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第三个房间是大厅,这个房间是家庭成员们一起用餐的场所。餐桌上按照典型的正餐式样摆放着锡器皿,宽大的壁炉内有烹饪器皿以及一把用来烤肉的铁叉。哥特式的凳子和长椅都是16世纪的原物。墙上的挂毯之一讲述的是浪子回头的圣经故事。走廊的较远一侧曾是莎士比亚父亲的工场,也是这座房子最初的入口。约翰•莎士比亚制作并出售优质的白色皮革制品,尤其是生皮制作的手套。成捆成筐的羊毛表明他也是当地羊毛制品的从业者兼贸易商,有时候要远至伦敦进行贸易。楼上的房间被用作家庭的卧房,在第一间卧室里可以看到带有粗体黑白图样的墙布,这被称为“仿古设计”或是意大利风格。第二间卧室被用来展示房屋历史,其中一扇窗户上刻满了19世纪参观者的名字和寄语。第三个房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的卧室。室内的织物和墙布都是16世纪的原物,大床底下是一个“轮床”,需要的时候孩子、仆人或是朋友可以把这个小床从大床底下拉出来,摇篮、儿童的玩具、洗衣盆和婴儿襁褓都样样俱全。房屋后厢房的历史就要追溯到1601年,它是在莎士比亚的父亲死后这座房屋被用作旅店的时候添加上去的。厨房里,敞开的炉灶内有一个当时烧煤用的铁筐,隔壁的食品库房内陈列着当时莎士比亚可能食用的各种食物,此外还有用于存放食物的陶瓷器皿。
走出小屋,我深有感触。有人说他不只属于英国,而是属于全世界;有人说他不只属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是属于永恒。没有人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都会一直被人记住,他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莎士比亚。
初二(6)班 肖艺扬
不一样的春天——五月访英国哈雷盖特学校有感
不知不觉中,中国人民不得不再一次向美丽的春天道别。而此时此刻,春天才刚刚来到地球那一头一个同样美丽的国家——英国。
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飞行,我校一行十二人终于踏上了英国这片春意盎然的土地。又经过五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与我们文澜中学交往已久的英国哈雷盖特学校。大朵大朵的白云悠悠地从天空飘过,成群的绵羊在草地中啃着青草,大片的油菜花田时不时地出现在窗外。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美丽的哈雷盖特学校散发着优美的英伦气息:穿着西装的同学在校园的小路上行走,各式英国特有的建筑分布在校园中。学校的橄榄球场,网球场上的同学正在拼搏。
此后的一天是对哈雷盖特学校的正式访问。我们先是在中国留学生的带领下大致参观了学校,接着便分别在与我们结交的小伙伴的带领下随堂听课。该校使用走读的制度,多数课程由同学们自行挑选。我的小伙伴Isaac带我听了生物课、法语课、化学实验课和美术课。这里的教学方法大大不同于中国,同学们上课时用不到纸笔,每个人手中的iPad 代替了国内所有的书本,上课时使用pages 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笔记。也正是因此,他们的书包中往往很少有书。这里的学生们的校服是标准的西装,而女生们甚至天天都会化妆。英国人认为,人们每天都应当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因此打扮与中国学生大有不同。
放学之后的时间是与中国最不相同的部分。英国的同学们没有回家作业,而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在回家后不停地玩游戏或是成为低头族的一员。在这一天放学后,我在Isaac的带领下感受了一次英国中学生的放学后的生活。英国的同学们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放学之后总是聚在一起,来到街上说说笑笑,互相交流各种各样的事。在我来到的那一天里,Isaac 的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聚在了市中心。这是令我永远难忘的一个下午,,这天聚在一起的朋友们约有十五位,大家纷纷向我介绍小镇上的各种特色。而当我品尝小镇上的美食时,这十五位同学们甚至全部在一旁等待……
餐后,我受伙伴Isaac 的邀请观看了他所在的橄榄球队与其它青年俱乐部的比赛。比赛在郊区的一个球场进行。刺骨的寒风吹来,到丝毫没有吹走Isaac的热情。橄榄球比赛非常精彩,第一次看橄榄球的我虽然被寒风吹得发抖,但仍然被他们的激情感染。最终比赛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仍十分愉快。
哈瑞盖特,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以她的热情好客,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初二(8)班 魏天澜
游莎士比亚故居
有人说,在英国有四个人必须记住,而他们中唯一一个不是权力滔天的人就是莎士比亚;
有人说莎士比亚不只属于英国,而是属于全世界;
有人说莎士比亚不只属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是属于永远。
没有人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第十二夜》这些传世剧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作品的作者都会一直被人记住,他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威廉•莎士比亚。
2015年5月,带着对莎士比亚以及他的祖国的好奇,我参加了学校的游学团。在薛校长和俞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同学们一起赴英国开始了为期10天的游学之旅。10天里,我们去了英国许多著名景点,其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参观莎士比亚故居。
故居坐落在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莎士比亚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说实话,初见莎士比亚的故居,我略有些失望——这是一座再普通也没有的二层楼房,与我想象中富裕家庭的“豪宅”印象落差比较大。在赴英国前,我查阅了关于莎士比亚的资料: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在我想象中,莎士比亚怎么也应该居住在一个城堡里,他的那些伟大作品应该是在挂着天鹅绒窗帘的房间里完成的。参观中,导游告诉我,年轻的时候,莎翁家道中落,大约在1587年,莎士比亚曾孤身独行去伦敦谋事维生,做过马夫等最卑贱的职业。原来是这样。
莎士比亚故居较好地保持了16世纪70年代的原貌,客厅的地板是石制的,墙上贴着色彩明艳的墙布,挂着都铎时期的油画,一侧有石砌的壁炉,所有的家具都是16世纪时期的式样。客厅的另一侧是莎翁纪念室,陈列着文献资料、书籍画册以及其它物品,供参观者浏览、阅读;墙上挂着一幅莎翁的肖像,剪短而微翘的唇须,高宽的前额,显示出他的出众睿智与仁慈为怀。一张笨拙的小桌默然兀立,是少年莎士比亚在镇上小学念书时的课桌。
经过餐厅,我们来到了莎士比亚父亲的工场,当年,莎翁父亲在这里制作并出售皮革制品。
顺梯上楼,是莎翁出生的卧房,内有条桌、櫉柜等旧式家具,在挂着帷幔、铺着针绣毯子的大床旁边,还有一只雕刻着图纹的木制小摇床。玻璃窗上有许多文学名家到访的亲笔签名,窗口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签字簿,供游客签名、留言。年长日久,来自世界各国的仰慕者不计其数,足见文豪的魅力。
其实,莎士比亚终生被贫穷困扰,但他孤标傲世,自强不息,创作了剧本37部(其中有一部与别人合写),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他逝世7年后,由戏剧界友人搜集他的遗作,出版了第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
参观回来,我思忖了良久,莎士比亚虽然贫苦,但他创作的作品,不但包含着波澜起伏的感情和深沉阔广的思想,而且语言凝炼、词汇丰富、富有美感,已成为世界文坛上的一束绚灿芬芳的花朵。在这些作品中,他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赞美、咏叹或抨击,表达积极向上的爱憎情仇;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吟颂提倡真、善、美的主题,这是人类一笔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我想,我有幸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更需要汲取莎翁的进取精神,汲取他的勤奋与刻苦,学好本领,力争以后做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此次英国游最大的感受吧!
初二(2)班 王晨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