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文澜中学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里,初二年级的同学济济一堂,聆听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炫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
吴教授由苏轼生平、妥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引入,让同学们初步理解,文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能打破人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从而认识到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接着以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为例,从文学作品思想性与价值等方面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强调名著作为经典,往往给人以启迪,打破原有的、一贯的思维,而它们的深层含义,是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思考的。吴教授充满敬意地谈到朱自清先生、鲁迅先生,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他们在中国文学上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分析其作品表现出的独特思想内涵,并重申“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而不是把别人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并激情昂扬地鼓励同学们,要有创新意识,形成能代表现代中国人思想的文学作品。
在讲座的最后,吴教授也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只有你们勤于思索、锐意进取,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全场掌声雷动,同学们获益匪浅。
初二3班 黄之彦 陈涵
“读”名著背后的故事——听《文学作品经典解读》讲座有感
我们读的名著不少,《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今中外各种大部头的名字也绝不陌生,其中的重要情节甚至能时常在脑海浮现。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就是,这些名著我们究竟读懂了吗?作者通过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巨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名著,它究竟有什么优秀之处?相信绝大多数同学一定说不上来,我们往往流连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惊叹于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却忽略了作者用他的笔营造这个书中世界的原因。
今日吴炫教授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用他丰富的文学知识来为我们解答这一难题,使我们发现读名著不单是“读”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思考”,还需与作者进行跨越时间长河的心灵对话。
其实从以往写名著的读后感的经历便能发现,我们仅仅只是“看”完了这本书而已,对书中的只言片语不陌生了而已,然而作者所传达的他的情感与思想并未真正捕捉到,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我们也一无所知,也许更有甚者根本连这部作品在讲什么也不晓得,阅读时只看得一排排蚂蚁般大小,似有章法的字在眼前跳跃闪烁。因而我们写的文章便十分空洞,所得感受也干巴巴地没有一丝热血沸腾,大彻大悟的迹象,读名著似乎一点意义也无。
名著是什么?是对当时那个年代最忠实的记录,是作者最真切的感悟,是文化的积累!读名著是对过去时代的了解,为传承优秀的文化,为反思过去的历史的错误,为创造未来更加辉煌的民族。把读名著作为一种负担,当成一个任务的,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都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这个约定俗成的世界,再次审视一些真理,推翻一些“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通过阅读名著里或真实或虚拟的故事对比我们的现实世界,面对一些我们总是逃避的问题,改变迂腐、无知的观念,从而获得更纯粹、更美好的世界。作者将自己对世界、伦理生活的感悟隐藏在他所描写的世界的字里行间,等待着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的我们怀着一颗探索的心来发掘。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对作者有诸多的束缚,使他不能直抒胸臆;这更需要我们以一双“慧眼”,以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者隐忍在文章之后的,倾注了血与泪的痛苦,和在这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比如《水浒传》,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都是因为那酣畅淋漓的打斗,那大快人心的惩恶扬善,令人不禁直呼痛快,进而觉得这书写的本意是在弘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精神,赞美这些英雄好汉的壮举,确实符合中国老百姓的英雄观。然而我们忽略了结局,忽略了招安之后宋江的那一句“输了——”,忽略了梁山泊好汉赢了那么多次之后最凄凉的败局。这痛快之后的悲凉、沉重,使得这痛快也变得惆怅起来。这不禁使我们反思,逼上梁山是为了义,最后招安也是为了义,自古忠义难两全,兄弟之义与对皇帝之忠,究竟那个是可以牺牲的?再重新想想,这忠、这义是对的吗?作者写这一段曾经辉煌最后凄凉的经历,是为缅怀这一壮举,还是为质疑这所谓的忠义呢?
阅读名著,我们不能只浮于文字表面,要知道作者经过岁月沉淀的感悟和智慧,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思考,去解读的。读名著不仅仅要“读”,更要“悟”它背后所真正展现的,作者的思想。
初二3班 包仪
阅读名著新方式
文学,常给人带来高深莫测之感而与此同时,也让人觉得神圣不可侵犯,今天,我们在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导吴炫老师的引领下,在新高度、新立场上重新解读文学经典。
吴老师喜欢苏轼,也最欣赏苏轼。对于苏轼,我们有过相应的学习,知道他“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胸襟,知道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邃思想,今天,老师告诉我们“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磅礴的词是他在黄州做农民是写的,让我们了解到苏轼的人生理念:不在乎当官与否,只需做好每一件事情。达时兼济天下,穷时初心不变。
吴老师还介绍了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作家的作品接触不多,但吴老师告诉我们,在剧情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善与恶”,“善”的背后可能布满了“恶”,而看似“恶”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善——善是成功者的解释。拿破仑当年杀了无数人,可是他成功了,因此扣在他头上的便是善的帽子。由此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待人接物乃至于自然现象,谁也不能准确批判出优劣。
对于四大名著,吴老师也是侃侃而谈,有《水浒》痛快背后的悲凉、惆怅,有《西游》折射出的人对于俗物的渴望。讲的最多的是《红楼梦》,对于红楼梦,我较为熟悉,但也只是单纯知道《红楼》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至衰过程,还有书中一些剧情,却未曾深入思考过《红楼》真正伟大之处。在吴老师的剖析下,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书中奥秘。老师说,古典小说中,几乎所有小说的概念都是“男尊女卑”,而《红楼》的诞生,与原有的封建思想背道而驰,它展现出的是对女子的尊重,展现出的是女性的一种美丽、坚强和伟大,似宝玉,宝玉认为所有的女性都是圣洁的,都是不可亵渎的,他视她们为至高无上的明珠,这是对女性基本的尊重和怜爱——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占有。
吴老师还举了不少例子,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文学作品的,也有影视作品,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他能打破思维的框架,才能真正体悟到作者的思想。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明白:名著既然是名著,便必有特别、独到之处,仅凭我们往日浅层次的阅读是难以挖掘出的。我们要从细节着手,更要深入分析整本书,理清条理,俯视整部作品,感受它的突破性,以及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听完讲座,激发了我们对阅读文学的渴望,也号召我们多读名著,用分析作者想表达的含义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思想的边界。
初二3班 陈修齐
吴炫教授作精彩演讲
学生提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