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得主、国际残奥委会首位国际残奥大使侯斌先生第二次来我校为初一年级同学和家长代表做演讲。校领导薛莹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侯斌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之后,全体初一同学和家长代表一起聆听侯斌先生的演讲。
侯斌先生此次演讲的主题还是“中国斌•信念的力量”。较之去年,他增加了不少新内容。首先,用记录他一生传奇故事的视频与我校同学分享他的人生阅历后,他用幽默轻松的语言讲述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信念的力量”。他追溯了自己9岁时不幸失去左腿,16岁开始工作的经历,表达他自己当时渴望回到主流社会的心愿。接着,他说自己在缺少场地装备、缺少优秀教练以及急需控制体重等不利情况下,自备器材,刻苦训练,开始追逐梦想的人生。在历尽千辛万苦后,他终于从165cm跃到美国亚特兰大残奥会的世界纪录——192cm,后来连续蝉联悉尼、雅典两届残奥会冠军,直到成为点燃北京国际残奥会圣火的火炬手。他用慈济禅师《静思语》的话勉励大家:“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他特别强调要有一颗不抱怨的心和勇敢的心的重要。在演讲尾声时,他讲述了最近四年连续参加国际商学院“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的经历,还介绍拍摄电影以及去北极和南极科考站的经历。最后,他说自己正是凭着信念和感恩的心走到现在,他将继续向人生的高点前进。
他的光辉事迹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和家长代表,尤其是他感恩父母、感谢对手的品行,激发出一种正能量,震撼了在场每个听众的心。
感恩
当你去关心别人时别人也会想着你。
9岁,失去左腿,坚强地站起来;16岁,训练跳高,在寒冷的雪地中坚持;1995年,第一个全国冠军却没有人为他鼓掌;1996年至2004年,三届残奥会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2008年,他代表中国点燃了残奥会的圣火,全世界为之热泪盈眶。
“我为什么能够有这些成绩?因为一直有人在帮助我。”侯斌在台上轻松地跟我们交流,不是个严肃的说教者,而是自己的大哥哥。谈起自己的成功,他三句话不离“感恩”。我不解地想,“感恩”对于一个没有健全身体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
年轻的侯斌首次参加奥运会,便遇到了不公平的赛制。他没有像队友们没日没夜地抱怨投诉,而是“傻傻地继续训练”。
准备场上,各国运动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划地盘,侯斌见两个德国选手来,自己弯腰把拐杖往后退了退,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德国选手对这个“中国傻小伙”刮目相看。比赛开始了,德国选手友善地提醒让侯斌把步点往后移了半米,侯斌不懂英文只是说Thank you。这届奥运会,侯斌以1.92m的成绩越过横杆,夺得了金牌。他说,是那位德国选手帮助了他,也许没有他的帮助,后来的德国总统科勒大概也不会接见他了。
侯斌不需要别人过多地赞扬他的坚强勇敢,他不会对艰难的生活有任何的抱怨,他只是重复着“感恩,感恩”,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爱更多的人。他见过最触不可及的黑暗,所以向往珍惜点点滴滴的光明,所以他会为劳累的志愿者亲自泡一碗方便面,所以他会感谢聋哑的工友……
侯斌告诉我们,人就是拥有的太多,所以才会不幸福。不要抱怨,不要抱怨世界的不公,不要抱怨世界没有给予你什么,而是感恩当下拥有着什么,我们比侯斌多一条腿,我们拥有幸福的家庭,至少我们拥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心怀感恩,把爱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从心出发,让生活处处充满爱!
初一(7)班 徐天怿
多关心他人,不必抱怨,坚持自己的梦想——观候斌先生的演讲有感
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遭受到挫折,如果人生中缺少了挫折,那他注定没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就像候斌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过去是被挫折所覆盖的,也是被精彩所铺盖的——在候斌先生9岁的那年,或是出于顽性,不听母亲的叮嘱,“自由”地走在火车轨道上。火车风一般的开来,当他跳出去的一瞬间,他的左脚就永远的与身体分离。从此,世上就又多了一名残疾人,也多了一名世界冠军。但是,要成为一名成功冠军,那又是谈何容易——候斌找了七、八个老师,可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教残疾人跳高。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候斌成功找到了一个愿意教他的老师。可是候斌那时别说跳,就连站着都会重心不稳。他问老师自己还能做什么运动,老师的答复是——没有一项运动适合你。可候斌没有放弃,他回到家中常常用手扶着墙站着。直到有一天,他能平稳的站在地上。于是,他高兴地找到了他的原教练,继续他的跳高练习。可是,一个困惑围绕着候斌,以他一米八几的身材竟然还只能跳一米五这么高。于是,他找到了好的教练和好的场地。他不管春夏秋冬,都是勤学苦练,最终他连破自己的世界纪录,达到了1.94米的好成绩。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候斌做为火炬手的一个小小的关心,让他挽回了生命——候斌为了给观众看到帅气的一面,在头上抺上了许多易燃的液体。他看见门外的小志愿者从4点多站到9点多,很不忍心,于是为那他泡了碗方便面。小朋友被感动了。他回到岗位上后,发现今天有风,于是急忙找到候斌,让他洗掉了那些易燃的液体——风一吹,火苗就会在候斌头上燃起来……
以前的比赛都是分组的——小腿没有的一个组(因为他装上假肢也能跑),大腿没有的一个组。可今年是一起比的,候斌的同伴都停止了训练,跑去投掷。最后,没有抱怨一直坚持的候斌获得了第一名。
候斌的举动告诉我们——只要自己乐于助人,多交朋友,困难时不必抱怨,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初一(2)班 胡鉴
生命里的导师
请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残疾人,你的人生会处于怎样一种境况?自艾自怨,幻想着自己本应拥有的生活,然后声泪俱下?自暴自弃,在碌碌无为中度过平庸的一生?还是……
九岁,因火车事故,他失去了左腿。
现在,他虽然看上去像是个健全人——因为他安装了假肢,但你也知道,假肢毕竟只是工具,无论功能还是感觉,岂能与真实的肢体相比?
他内心的伤痛,应该永远不会消失吧。
可是,我心中对残疾人的怜悯与同情,却完全无法给予他……侯斌,他不需要这些。
侯斌,来自黑龙江,三届残奥会的跳高冠军,是他让坚强不屈的人类精神传遍了全世界。2008年北京残奥会,在全场数万观众的欢呼和助威声中,侯斌举起火炬,亲手点燃了39米高空中的圣火。今天,十分荣幸地,我们聆听了他对文澜初一学生的演讲。
总有人问,侯斌怎么那么幸运?为什么好事每次都降临在他身上?
侯斌对此的回答是:“这不是轻易能得到的,靠的是一颗不抱怨生活的心。”
九岁那年的一天,他刚获得学校100米赛跑的第二名。放学路上,他一蹦一跳,那时他双腿还健全。因为年少贪玩,他走在了火车铁轨上。当听到旁人一声大喝:“火车!”时,他本能地一跃,然后……转瞬之间,他失去了左腿。
悲剧往往发生在这样的一瞬间。从此,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这是多么令人窒息的绝望。
现在,他却说:“疼痛让我更真实地感到自己的存在。”他从绝望的阴霾中顽强走出。
他懂得适应。1996年雅典残奥会,住宿条件差,他不得不住在奥运村的卫生间里。在别人忙于投诉时,他已经开始了刻苦的训练;在别人无所事事地喝着可乐,等待着改善条件的诉求的回复时,他已经早早上“床”休息,为第二天的比赛养精蓄锐。
他不抱怨生活。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前,德国教练用不标准的中文告诉他,他的鞋子不适合跳高,是跳远鞋,他一笑了之;打破世界纪录时,身后只有空空的灰色水泥座位而无人鼓掌,他坦然地为自己喝彩;成名后参加越野赛,沙漠中条件极差,沙粒钻进了假肢的关节,发出刺耳的“卡拉卡拉”的声音,他却说“坚持一下可以的”……
今天,我们永远记住了“侯斌”这个名字。悲剧总是发生在转瞬间,成功却是要经历顽强而漫长的拼搏和抗争,但它的果实永远是那么甘甜!侯斌不绝望,懂得适应,有一颗无怨的心。他终于看到了暴风雨过后的那道彩虹,那种绚烂无比的美。
一颗不抱怨生活的心,说起来是多么容易,做起来却是多么难啊。看看我们的身边,寝室里,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抱怨声随处可闻:“又起这么早,又要晨跑,天还黑呢!”“考试太难了,时间来不及!”“吃饭的人又这么多,排队都得排死!”……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可是,听了侯斌的演讲,我们不应该觉得惭愧吗?我们都是身体健全的人,侯斌遭遇的火车事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不该为此好好感谢上苍的眷顾吗?
而且,我们遇到的这些所谓的烦恼,与其说是 “折磨”,不如说是“磨砺”。正如侯斌对自己说的“疼痛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一样,我们不也可以这样思考吗:早起早睡有益于身体健康;晨跑强健体魄,也有利于学习;这次小考幸亏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大考就有把握了;食堂排队人多,正好可以背背单词……这世上总会有不顺心之事,与其无用地抱怨,不如从容地面对。
我们从侯斌身上学到了很多:帮助和关心是相互的;要懂得感恩;要设法改变自己;要坚持到底……这些需要一生来探寻的东西,我们却在一次演讲中听到了,在一个残疾人的微笑中看到了。
一个残疾人尚能如此顽强,我们这些健全人,是不是更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一个残疾人尚能做出如此成就,我们这些健全人,是不是更应该竭尽全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勇前行?
如果你是一个残疾人,你的人生会处于怎样一种境况?如果现在我再问你本文开头的这个问题,相信你的回答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侯斌说,他不是老师。
可我觉得,他是我生命里的导师。
初一(2)班 戴菁仪
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得主、国际残奥委会首位国际残奥大使侯斌先生作励志讲座
侯斌先生与老师、全体初一学生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