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中学德国法国修学之旅学生感言
发布日期:2014-10-13 09:24:48  点击次数:1589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Kempen镇上的Hannah

  走在kempen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我看着坐在咖啡摊外悠然喝着咖啡的人们,欣赏着矗立在路旁的各色的安静的小屋。窗外处处是娇艳的“一串红”,Kempen就如梦一般的小镇,似乎随时都有美好的故事在这上演。
  今天,我来到这个德国小镇时,很快就流连其中。
  当我随着我在德国住家的女孩Hannah走进她那门前种满太阳花的家时,花园里已经生起了炭火。她的家人在为晚上的烧烤做着准备。餐桌上摆好了印着各色水果的扑克牌。从Hannah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我慢慢明白了水果牌的游戏规则。接下来,我和Hannah一起在草莓、西莓、香蕉、柠檬的世界里穿梭。摆在中央的铁制响铃常常发出清脆的歌声,紧接着就是一阵阵笑声,其中一阵是德国人的笑的升调,一阵是中国人的笑的降调。赢了就说“Thank you”,输了就为对方欢呼。铁制响铃在发出动听歌声的同时,上面也常常叠着两只手,一只是德国人的白色,一只是中国人的黄色。两只手友好地叠在一起,黄白相间。
  当游戏结束时,Hannah问我:“Do you like this game?”“Yes, I do.”我开心地回答。 之后,我与Hannah一起骑马、散步、遛狗,一起去参观教堂,一起去小河边看野鸭洗澡。我还费了半天劲,用图文和拖拖拉拉的英语帮Hannah弄明白了中国家庭里吃的笋和中国国宝大熊猫吃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这六天的时光慢慢过去了。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们面临着分别了。Hannah送给我两包礼物:一份是给我的包着漂亮的包装纸,一份是送给我父母的介绍kempen的图册。
  我与她互道晚安,一个人慢慢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我拆开了包装,是一副崭新的水果牌,安静地望着我。
  几天前的对话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Do you like this game?”
  “Yes, I do”
  我飞快地跑下楼,找到了Hannah,大声地告诉她:“I like it very much!”
  当太阳又挂上了天空,我与同学已经乘巴士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水果牌被我小心地塞在包里,包里还装着Hannah给我的葡萄。我回头看着小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想着Hannah,想着这个美丽的小镇。

                              初一(6)班 叶妍

德国的瓶子

  在德国的大巴车上,小朱同学要把一瓶矿泉水以打折价转卖给小聂同学。小聂同学接过瓶子,看了看平身上的价格标码,略微思索了一下,拒绝了。
  在瓶身上的价格标码,是德国的一大特色。看着这个价格,跑去德国购物的同胞们可能就开心了,一瓶水只要十几二十欧分,一定会疯狂买水。但当买完后,发现这不是水的价格,购物者们会怎么样?也不用担心,水瓶子会被高价回收,不怕浪费欧元。水瓶子上有标价格,一个水瓶子十几二十欧分,你看这还不乐呵吗?
  德国住家带着我去超市购物,拿了一袋子的水瓶子去。进了超市,在门口看见了回收机器。瓶子塞进去,他换到了几十欧分小票。结账时,他凭着小票顺便把换瓶子的钱领来了。
  我终于理解聂同学的做法了。看看瓶子的身价,低于小朱的转卖价,我决定不买了。
  在德国,瓶子能高价回收是不错,但我在超市里看到的瓶子质量貌似并不高,表面上有一圈一圈的刮痕,有的甚至是成片的。我们博学的老师说这是瓶子反复回收的现象。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瓶子都是被回收再利用的。并且,他们回收时不将瓶子碾碎,只是把它洗一洗,消消毒,既保证清洁,又节约成本、减少污染。这样想来,这个环保措施是极好的。
  我再想想住家换瓶子的场景:从家里专门放空瓶子的地方拿出瓶子,到超市里换来好多好多的欧元。比比国内,买水后几乎都不花钱回收瓶子,想回收也要到垃圾桶里掏着找,这要浪费掉多少钱。真的是好羡慕德国的做法。

                              初一(8)班 杨健敏

德国人,德国情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这也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我们在德国旅行,好像没有老师,却发现每个人似乎都是我们老师。这里,好像没有课堂,却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因为德国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我下了飞机,和德国人初识。女主人虽然一直热情地对我嘘寒问暖,给我介绍学校的种种趣事,但气氛显得有些呆板沉重。那灿烂的笑脸还是不能隐藏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性格。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我就觉得德国人待人的态度虽然严肃拘谨,但态度却极诚恳坦率。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这从德国人的厨房便能看出。
  那天,我起床比较早,有幸能看到德国人的厨房及烹饪的时候。德国人的厨房里,各种花样的厨具摆放十分整齐,台面上没一点杂物,十余本烹饪书叠在台面一角,一看便让人赏心悦目。住家的女儿Lisa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巧的电子秤和一个形状做成红椒的小机器。Lisa告诉我这是时钟,德国人的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电子秤、时钟和温度计。听完这些话,我不仅有惊讶,更多的是对德国人的严谨产生的敬意。在Lisa煮吃的食物以前,她就对各样原料统统用量器计量,无论米、面、糖、盐这些通用之物,还是德国人特用的那些膏、汁、粉、剂。即使是普通的水,也要先称重,他们对任何细节都斤斤计较,然后才能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程序。煮的时侯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要不断看着那精确的时钟,这些都要精益求精,丝毫不差。这种按照科学试验的方式烹调成的德国食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那是其次,反正德国人坚持了自己做事的原则。
  德国人待人诚恳,注重礼仪,而且态度诚恳坦率,这也是出名的。第一天晚上,我一到住家,便送给女主人一条真丝围巾。她赞美着我们的中国文化,笑着接下礼物。而在第二天早上,她就戴上了真丝围巾叫我起床,让我心中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
  第一次乘车,女主人为了表示对我的尊重,让我坐在后排。德国人十分遵守规则和秩序,所以一般的高速公路上是不限速的。在此期间,她不停地回过头来问我舒不舒服,看到我的脸色变了,就马上停下车,让我休息一会。等到我再三强调我已没事了,她才继续开车,让我坐到相对舒适的前排,而此时的车速就降到刚才的一半了。以后,我每次坐车,她都会提前告诉我行车时间,还会给我晕车贴,让我坐到前排,行车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问我感觉怎么样,车速是否太快了。
  所以,我想说德意志民族是伟大的,德国人、德国情,值得我们珍惜、回忆。

                              初一(9)班 周郁

遵守规则是为了方便和保护自己——德国游学有感

  这是一片与世无争的小树林,它位于德国西部,kempen市郊区,我们访问的友好学校附近。
  这个森林公园里,人们在每棵大树上都架起平台,用绳索连接起来,连成了一片乐园。许多大人和孩子在树与树之间通过踩木桩等方式,到达下一个平台。文澜中学游学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穿上了装备,跃跃欲试。
  这个活动被当地人称为“爬树林”。爬树林分三个环节:尝试、练习、高空作业。轮到我尝试了,我往绳索上按顺序挂上挂钩、滑轮,用左手抓紧挂钩、滑轮与身上服装的连接处,右手抓着绳子把自己推到了另一个大树的平台上。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挂钩、滑轮全解下来,正欣喜地想要开始尝试下一种“爬树林”的方式时,一个工作人员跑过来,用英语说:“嘿,记住,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他的眼神透出一种坚定、一种严肃,一种不容争辩。于是,我不得不挂上了挂钩,心中却不以为然:平台高度不到一米,谁会摔下去呢?
  第二次尝试中,我又顺利完成。然而,在大树的平台上,由于钩子不够长,没法直接够到第三次尝试的绳索上,必须先把钩子挂在捆绑大树的绳索上,然后才能换到尝试的绳索上。我嫌太麻烦,又把它们全取了下来。没想到工作人员又注意到了,再次严肃地叮嘱我:“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我照做了。
  在随后的练习中,工作人员没有时时刻刻都看着我们,但当我每次站在平台上把连接上一次绳索的挂钩换到下一次时,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位工作人员坚定、严肃的眼神,耳畔萦绕着那句话:“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慢慢地,我不需要再强迫自己,把挂钩时刻都挂在绳索上,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很快,我借助梯子爬到五六米高,开始高空作业。这时我的心里一点也不慌:我至少有一个钩子能够保证我的安全。于是,我又顺利地完成了两次高空作业。
  之后,那个眼神,那个声音,一直没有离开我的脑海。于是,我想起了马路上的德国人,他们一上车就主动系上安全带,哪怕只有5分钟车程;他们每到三岔路口就主动减慢速度,哪怕四周不可能有一个可能移动的物体;他们超车时,超过前面的车就立刻回到主车道,哪怕这段公路只有这两辆车;他们过马路时,一定会在规定区域,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过,哪怕周围没有车,只有他一人在路上行走……这一切他们都做得很好,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监督。所以,在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路口没有监控录像的情况下,依然极少发生交通事故。
  在德国人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这样的例子也许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能把各种规则牢记于心,把规则作为对自己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把它看成是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基本责任。这是我本次德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我想,如果我们也能时时刻刻按规则办事,那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更加完美。

                             初二(1)班 唐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有人说:“学习就是读书。”其实不然,一场好的旅行有时就能胜过读一本好书。这次德国之旅就让我收获了不少从书中学不到的知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德国人的“严谨”。但是,许多不了解事实的人也许会把德国人的严谨误解成刻板。当然,这是十分错误的认识。请看,在德国高速公路上一般是不限速的,所以汽车时速通常都在140km/h左右。9月26日,我们乘坐校车前往一所博物馆参观,一路上车子总是骤停,而停下的地方却又出奇的一致,原来都是岔路口。我对此十分不解,这路口要是有车停下是十分正常的,但没车也停下下,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找到我们的应老师,应老师说:“司机在没有车的路口也会停下,这是因为德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在岔路口停下看看是否有汽车驶来,确保没有之后才会继续行驶。”在德国交通事故发生率小之又小,想必这个人人都有的习惯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如果在中国人人都有这个好习惯,那么能避免多少起交通事故,能挽救多少生命呀!
  除此以外,德国人过马路时都会摁一下红绿灯上,一个为残疾人起到提示的按钮,无论当时是否有残疾人在,无论是多么窄的马路德国人都会耐心的等待,这又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这次德国之旅让我收获了许多。我想:为何不让我们的生活也多一份严谨呢?

                             初二(10)班 林祉祎

我的德国之旅

  今年国庆放假前后,我跟随学校的游学团一起去了德国。刚下飞机,我们就看见了一队德国师生举着写有“欢迎杭州市文澜中学出访团”的横幅向我们走来。就这样,我们和我们的住家相会了。
  刚到住家同学家里,她就告诉我,可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虽然第一天睡得很晚,但我感受到了这个新家的温馨。
  我们这次出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欢乐中度过的。惊险的爬树,热烈的球赛,美妙的戏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和表演节目,有些虽然十分刺激,但仍然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体现了他们对安全的注重。
  最后两天,我们和他们一起学习,我选择上科学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交通灯,有4种信号。同学们都十分积极,到教室的各个储物柜里收集材料,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做出交通灯的最终形态。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每个小组都制作出了令人满意的交通灯。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德国,公路上没有交通灯,横穿马路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在德国很少发生交通事故。德国人每当开到路口,都会把车速降到极低,四周环顾有无行人横穿马路,让后再快速通过。这也和他们的严谨的性格和安全意识有关。
  这次出访活动,让我不仅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有了近距离接触,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了解,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涉及的知识,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初二(5)班 景睿桢

Kempen游学记

  丹桂飘香的金秋,我和学校老师和同学一行14人,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德法游学活动。回顾这段文化与友谊的碰撞之旅,真是让我终身难忘。
  在机场出口,心怀忐忑与期待的我们终于见到了来自Thomaeum school的同学。我们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流,接下来就跟着住家一起开始我们六天的美好旅程。
  第一天,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大早就去参观Thomaeum school。在副校长Mrs.Gudrun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拥有350年历史的塔楼顶部。登楼望远,发现Kempen市的房屋鳞次栉比,城市的全景尽收眼底。要知道,在该校只有做出突出贡献或行将毕业的人,才有机会登上这个楼顶。因此,校方给予我们中国学生的待遇真是优厚啊。
  我们也一起参加了德国的上课。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在中文老师Mrs. Isabella的中文课上,我们为德国同学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受他们的欢迎。虽然他们还未能领会诗歌的意境,但是从德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氛围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已影响到德国各地。物理课上,我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然那堂课只是简单的电路制作——模拟红绿灯的运行过程,但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积极动手参与,学习方式很自由开放。
  10月1日上午,我们还受到kempen市长的热情接见。在任校长与我们游学团会师后,我们来到市政厅,参观交流,互赠礼物。在动笔签约的那一瞬间,友谊的臂膀牢牢地把杭州和kempen乃至中德两国挽在一起。任校长和市长同时抱起了友谊之羊的一条腿,时间似乎停止在这宝贵的一刻。
  我一直不能忘怀kempen森林公园刺激好玩的丛林飞越,以及杜塞尔多夫体育场激情四溢的足球赛,也不能忘记Thomaeum school生动活跃的课堂体验以及闲适好玩的家庭BBQ,还有那精彩绝伦的好莱坞杂技表演以及富丽堂皇的科隆大教堂。在那里,我们领略了德国的乡村的文化风情以及德国人文明于世的独立自主、严谨不苟的作风。
  这就是kempen,这就是德意志。
  小城故事多,大国有新梦,让我们两国青少年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初二(7)班 吴大洲

体会德国家庭的生活

  9月25日晚,我作为杭州文澜中学游学团的学生代表,在德国机场终于见到了我在德国的住家——热情的姑娘卡提亚和他的一家。
  卡提亚是德国Kempen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还有个弟弟在读中学一年级,加上父母一家总共是四人。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特别是在卡提亚家度过的五天里,每天和他们起居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不同于中国的德国家庭生活。
  俗话说:“吃穿住行,以吃为先。”德国的用餐与饭食与中国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早餐,在国内我们的早餐除了稀饭、馒头、包子、油条等传统食品以外,也吃牛奶和面包,但我们的面包是松松软软的,也不需要刀叉相见、大动干戈。而他们吃的是一种特别的面包,硬邦邦的,两个拳头大小。食用时,要用刀横着把面包切成两半,再根据各人的喜好抹上黄油、果酱或肉泥。切面包这件事情,说是简单,做起来却难。第一次切面包时,我依葫芦画瓢模仿着卡提亚的动作。没想到,不仅切出了一盘面包屑,连面包里面都已变得破破烂烂。看,在德国吃个早餐,都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德国人喜爱宠物,这一点我刚进屋子便感受到了。楼梯旁有一个狗窝,一只大黑狗正懒洋洋地趴在上面打瞌睡;楼梯上,有一只姜黄色的猫与一只花猫一高一低地坐着;一只黑猫正迈着小步,悠悠地从房间内走出,用它幽绿色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卡提亚一家为这一狗三猫都取了名字,俨然把它们当成了家庭中的一员。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吃早饭,那只黑猫竟驾轻就熟地跳上椅子,优雅地在椅子上坐下,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样。卡提亚一家只是笑着看着它,像是在看一个淘气的孩子,显然他们一家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德国人也十分重视孩子的隐私,从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我有一次出门,匆忙间把一张纸巾落在了地上,一时忘了捡便出门了。没想到,我晚上回来一看,纸巾依旧在地上,房间里依旧保持着出门的模样。在五天时间里,卡提亚一家从没进过我的房间。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锻炼了孩子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
  虽然在德国只住了短短五天,但我感受到了卡提亚一家对我的热情友好,同时也感受到了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生活差异和文化差异。面对差异,我们年轻人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这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才能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有一个和平友好的未来。

                               初一(8)班 周可

细节决定成败

  从德国回来,我回忆着之前的旅程,心中的感觉非常复杂:有对美景的赞叹,有对住家的不舍,还有对这经历的留恋。但是令我最难忘的,也是我由衷敬佩的,还是德国人做事的严谨。
  来到德国的第一天,我的心中怀着几分激动。参观完学校之后,我们到森林公园攀爬探险。在德国教练的指导下,我们穿上沉甸甸的安全装置,开始了这项有趣的活动。一开始,先是教练讲解关键的环节,让我们注意装置中一共有两个钩子,它们是用来防止我们掉下的。教学时,教练反复强调:“两个钩子不能同时开着……两个钩子不能同时开着。”我们似懂非懂地听着。
  简单无趣的教学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可以开始玩了。我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认真地扣好钩子,向前滑去。虽说惊险,但是十分有趣。不一会儿,教练在下面叫着:“嘿,你!开两个钩子了!”“知道啦!”我不耐烦地应了一声。
  渐渐地,随着过了一关又一关,难度也渐渐加大。突然,在惊险的衣冠冢,我一脚踩空,竟然悬在了空中。在惊慌中爬回来的我,才发现是那一个钩子救了我。“幸好啊!”我长舒一口气,马上想起来教练的那句话:“哦!两个钩子不能同时开着!”
  接下去,虽说有点麻烦,但我坚持,也不敢再不让两个钩子只开一个了。渐渐地,这成了一种习惯。于是,德国人的严谨做事的习惯一下子感染了我。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是啊,不仅在玩的时候,人生中也是这样,是细节决定成败。德国人的严谨,让我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个民族。
  今天我虽然已离开了德国,但那次攀爬探险的活动经历,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初二(2)班 朱瑜尔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