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牛津,与师姐交流
今天我们驱车前往了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的牛津大学城。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学院少说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我看着周围古老的建筑,身边来来往往的学生看起来都行色匆匆,与中国一些大学的悠闲气氛截然不同。
我们一行人徒步在大学城中游览,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学院的图书馆,苍黄的墙壁,金色的屋顶,四周挺立着的尖顶建筑伫立在阳光下。图书馆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少数游客在安静地拍照留念,偶尔走过几个学生,都手捧书籍行色匆匆。
我们走出图书馆时,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学生向我们打招呼。原来她是文澜的毕业生,2009届的吴瑞佳,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学军中学,但是她并没有满足,高二时来到了英国学习,并顺利地进入了牛津大学。随行的陈文瑛老师曾是她的英语老师,师生远隔千里相逢,自然格外高兴。在老师与她的交谈中,学姐一直微笑着,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种自信和骄傲。眼看着师姐,我不禁对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城充满了向往,转头看向四周的建筑,听着学姐述说她的学习经历,我仿佛听到了教学楼里学生在课堂上激烈地与老师进行争辩的声音,看到了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灯,看到了图书馆里不停演算的笔,看到了一页页被翻阅的书籍……那该是一种多么充实而美好的生活啊,我不由默默感叹。
学姐与我们讲述着,微笑着,淡淡的羞怯中充满了自豪。走到学院的拐角处,老师招呼我们和学姐合影,相机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也被定格于此,待以后我们看照片时能再度回味。老师们开玩笑地说道:“要好好向学姐学习啊,将来你们也要来这样的高校学习。”我们笑着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向往,到这里学习意味着勤奋却也意味着收获。离开时我们的目光都在这所大学城的各个建筑上久久停留,不舍离开。
与师姐合影
牛津,我的梦想
泛舟剑桥,再别康桥
10月9日,一个难得的大晴天,我们参观了剑桥大学。
在一位和蔼的外国人的带领下,我们带着些许饥饿走上了一艘并不大的小木船,开始了乘船游河之行。
凉风习习,抚平了我纷乱的思绪。
小船轻盈地飘过了河面,迎面飘来了淡淡的清净的芳草气息。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伟人牛顿设计的数学桥。据传,这座桥在最初牛顿设计和建造时竟未用一颗钉子或是螺丝来固定。可见牛顿在科学上的造诣之高啊!后来因为女王学院的学生们想探究这座桥的奥秘,解剖了这座桥,结果无法复原,这才使得这座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轻轻仰望这座桥,硕大的铁钉裸露着,映衬着略显灰白的桥身,透露出一股古朴秀丽之气。耳边传来一阵阵的赞叹声。
船轻轻地一转,我们驶向另一个地方。两岸的鸭子歌唱得十分欢快,这时船夫手持长蒿,用一种奇怪的音调朗诵了几句诗歌,天哪,那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美啊,我沉浸其中,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更美的地方。
果然,我没有失望,圣约翰学院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时值秋日,这座美丽的建筑被玫红色的爬山虎给覆盖了,从后墙一直到房顶,似乎是穿上了礼服,戴上了礼帽来欢迎我们。这座学院十分古老,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依然完好如初,仿佛一位绅士,在任何时刻不失风度。
船夫又开始吟唱了,还是那几句。两岸绿草茵茵,耳边鸭鸣阵阵,船夫手中的长蒿在水中一点一撑,我们师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咔嚓咔嚓,我用相机定格了这些美景,走下船,再回首,还留恋着这次乘船游河带来的愉悦享受。
初二(5)班 郑皓中
与李楠博士合影
太美了,抓拍一下。
寻梦康桥,留下经典
牛顿:苹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