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师心得摘录系列之三 语文组选登
发布日期:2009-05-18 06:23:12  点击次数:2094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办公室
                  以生为本,长袖善舞
                     ——读《科学发展观》有感
                   语文组 吴雪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中华文明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千百年后的今天,以人为本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治国要以人为本;为人师者,治教亦要以生为本。任校长早就指出 “下午3点55分后,不许集体补课,要把活动时间还给学生”“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此种种,唯有一个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的校长才会有如此提法和做法。实践证明,唯有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文澜中学才拥有如此傲人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成为我们文澜中学每一位教师身体力行的不变宗旨。
  有专家认为生本教学有如下特点:一、突出学生,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突出学习,即遵循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三、突出合作,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四、突出探究,强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文澜中学的教学既有上述特点,又突出表现为顺应学情的特色教学。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所说的学情是指,①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 顺应学情的教学,贯穿于每一位文澜教师的教学始终。
  一、备课:以生为本,关注学情
  我们文澜中学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从而决定在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实践证明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某知识或内容是“懂”还是“不懂”,是“少知”还是“多知”,是“会”还是“不会”,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都能较为客观而准确地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学生的实际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以生为本,进行有效、高质量的备课。
  二、上课:以生为本,紧扣学情
  课前,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适宜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设计了符合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是否就可以按部就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群体的特征并不代表个体特性。每个班、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生为本,紧扣学情;学生先“行”,教师后“导”。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先行”,目的是“暴露”具体的学情,再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以语文教学为例:新学一篇课文,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在不限框、不设条,不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阅读,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关注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句读处理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然后根据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就让学生自己先翻译,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再指导。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不做无用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目的是有意暴露和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学生“先行”,暴露了他们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后,教师就及时地捕捉这些“学情”,相机“导航”。教师如何“导”呢,我们认为在于两个“善于”: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学情,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学生已经领会的,教师不再纠缠;学生的理解有误,教师就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教师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就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文澜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并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学情”,然后机智、冷静地分析,在第一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或作随堂的应变处理,或取舍教学内容,或增删教学环节,或调整教学节奏,或改变教学方法。如此实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作业:以生为本,以学情为据
  因材施教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夫子就提出来了。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我们文澜的老师布置作业也根据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一言以蔽之:课前,关注学情;上课,紧扣学情;作业,根据学情。我们文澜的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点”;关注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践证明,我们顺应学情的特色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是优质而高效的教学。以生为本,长袖善舞。
  在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后,我们文澜老师的脚步更坚定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治教亦要以生为本。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组 郭敏
  随着电影大片、浓情热剧、互联网等大量快餐文化的涌入,许多学生的名著佳篇阅读的热情渐渐冷却,除了课本外,他们更热衷于眼花缭乱的数字图片,而对白纸黑字的书籍渐行渐远,即便有卷在手,多半也是青春写手的作品,或者薄薄几页杂志。这就偏离了科学发展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让学生爱上阅读,回归读书传统,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对书籍的渴望。比如建班伊始,在班中立上小巧的书架,让初入文澜的每个孩子为班级推荐一本有价值的读物,既可促进班级建设,又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翰墨飘香的校园更添一份景致。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和学生聊一聊与读书有关的话题,了解他们的读书状况,并与他们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隔周再开设一节阅览课,让孩子有完整地尽情陶醉在书间的时段,辅以文摘赏析作业。同时,不失时机地选择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语言,抑或是激发起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是倡导读书的重要环节。
  二、提供有效地读书方法
  作为文学的初级读者,初中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未掌握基本的阅读鉴赏技能,往往很难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授人以渔”,将文学鉴赏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仅从作品观点得出简单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阵地,在对经典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知识与方法,为他们铸就一双博览群书的慧眼。
  三、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疑惑。这些疑惑,有些是由于作品所涉及的时代久远或环境陌生,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难以理解和体会;有些是涉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造成困难;有些是作者的构思方式或语言表达比较新奇,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障碍,等等。因而,教师可适时为同学答疑解惑,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尽量避免直接提供结论,侧重引导扶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未知、广泛交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另外,不定期地开设读书沙龙,也是吸引学生的好办法。
  四、搭建阅读平台
  即提供阅读的场所,使他们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读书习惯,形成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的读书风气。在初一语文教学中,通过《读本》文本阅读,开阅览课,在教室中设置书架,订阅展阅报报刊,文本赏析等方面多形式,开展并促进起始年级的语文阅读,积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争取让学生能满怀兴趣地翻开每一页文化的典藏,享受书香,遨游知识海洋。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