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教师教育网 作者:上虞市松厦镇中学 倪小君
德育是什么?到今天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下定义,教育家布鲁姆说:“上好课有两个前提,一是初始认知条件,二是初始情感条件。”而初始情感条件就是让学生先喜欢老师,喜欢班级,喜欢学校。所谓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学生听老师,喜欢老师是一个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所以说很多德育问题是心理问题,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德育问题;同样很多德育问题是教育问题,很多教育问题也是德育问题。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后,那些死里逃生的学生是这样说的:“现在开始我一定好好努力,以前我上课不认真,不听老师的话,我知道很不应该,现在我一定加倍努力,认真复习,一定考上大学。”听了这话其实我们感觉到了,对学生来说这自然灾害成了一次心灵的大地震。所以其实我们老师平时如何如何无数次地跟学生讲道理,要学生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的效果远远比不上心灵上产生震撼的效果来的快。
我当了十年的班主任,但是以前我确实没有从这方面去重视学生的心理,总是我在滔滔的跟学生说理,很少去研究我的所作所为能否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因此我面对那些不爱学习,不听话的学生总显得无能为力。5月27日听了浙大教育学院方展话教授的讲座,知道了“怎样把学生的心结打开?”才是我们教育的关键所在。
现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是没有自信的。少部分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而我们老师又要求他们一动都不能动坐那里,而且还不能睡觉,我们总认为这样多多少少学生能学进一点知识;甚至要求这部分学生不能犯错误,有时候我们老师自己想想这样也是不对的,差生也是人,人不可能这样子的,这样子不叫人,那叫神了。可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所以我也很赞同方教授的观点,我们需要创新,我们需要大胆的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思路。例如,我们允许差生一星期犯两次错误;对那些爱上网的学生允许他一星期中放学后到学校机房上两个小时的网;允许学生在单元测验时碰到不懂题目可以问老师同学;当老师这样跟学生谈的时候,或许就能激起一部分学生心灵的震撼。我也知道可能具体操作有点困难,领导从上到下不同意不说,家长可能也不能理解,但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变通着去做的。
我们平时提倡的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不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灵震撼的平台吗?但是从活动的形式内容到结果才是我们老师家长需要创新的,要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震撼,最后把心结打开,从而听从老师家长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平时这些活动很多是搞形式的,并没有起到什么真正的作用。
一、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
记得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此言令人深思。前不久我曾看过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章,其中谈到:“我们为人父母的不欠孩子衣食开销,不欠孩子昂贵的学习费用,不欠孩子婚嫁支出``````只欠一条,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记得我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平时上课不听,不做作业,而且每天课间买很多零食,穿得都是名牌,我是无数次找他谈话,但是效果可以说没有.而且我也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方案,我希望家长能少给甚至不给零化钱,然而,休息天跟父母去工作的单位体验一下工作的辛苦,可是父母坚决不同意,所以我作为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对父母给我的打击很大.而另外一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很有思想的了:这个学生很喜欢上网,成绩当然不理想,一直要求家长买个电脑,家长就主动跟我商量是否可以让学生暂时休学,让他自己去挣钱买电脑,让他去体验一下挣钱的苦难,我马上就答应了,你想想这学生去正式的单位找工作人家当然不要童工,最后到非正式的工地找了一份小工做,工作十多个小时才一点点钱而且每天人感觉很累很累,只两个星期就改变了买电脑的想法,主动找父母说明情况.不买电脑了现在要好好学习了争取以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再买电脑,回到学校成绩真的进步很快,中考也不错上了普高线.这位父母就给了学生一次磨难教育,这“磨难”必然会导致人的主观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挫折感,一次心灵震撼的机会.所以现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一些开明的父母提出应对孩子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或称为“磨难教育”,使身处顺境的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并锻炼体魄,养成健全的人格。
每次中考时,望着考场外围拥在学校门口拎着各种点心、饮料等候孩子的家长们,又望着学校围墙上这样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时,我便对同事感慨地说:联想中国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状况,这标语应该改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也要苦苦孩子。”记得小时侯,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有一对勤劳的父母为了教训挥霍钱财不知心疼的儿子,命其不带分文出门一个月自谋生活,月余,儿子回归,将铜板摊在因打工而变得粗糙的手掌上,兴冲冲呈给父母,父亲故意轻蔑地随手将铜板扔在炭火中,此时,儿子竟扑向炭火抢出铜板,因为一个月的艰辛使他懂得了每一个铜板都来之不易的道理。所以这种心灵的震动远比简单的说教要高效的多.
二、感恩教育
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公民素质的缺失。特别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众多长辈的溺爱中成长,只知道索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生活。不懂得感激,不懂得孝顺,更不懂得感恩父母,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就成了学校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很多学校现在都会以此为主题搞活动,但是不同的活动形式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老师在感恩教育中的活动形式是“给父母的一封信”,一般学生都能给父母写这封信,但是写的内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写了之后也无所谓真正理解懂得父母养育的艰辛.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者,老师可能也没有组织学生来交流一下,因此,这次活动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然而换种形式,让学生带生鸡蛋上课活动来学习感恩,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心灵震动一定远比给父母写一封信要大的多, 对学生们来说体验是真切的,感受是深刻的,教育的意义是明确的。他们从中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教育下,懂得了从此要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
三、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这种德育教育形式几乎每个学校都在搞,问题是这种形式的内容与效果在每个学校可能是不同的.很多学校都会选择老师来讲话,我们学校也是,总觉得效果不太好,上面老师讲,下面学生虽然不出声但是很难看出能有共鸣.想想也是学生每天都在听老师的说教多这一次少这一次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所谓.基于这种情况,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创新:旗下讲话让学生自己来讲. 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收集资料,自己写稿自己讲,能不能成功,就看你的题材、内容、演讲技巧等能不能打动听众的心,你阐述的观点能不能被听众接受。这种参与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既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参与愿望得到充分满足和体现,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每名参赛选手代表了一个集体,往往是通过选拔产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和支持。从表面上看,演讲是个人行为,而实质上则是集体行为,成功了是集体的成功,失败了是集体的失败,这就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基于学生与学生这种相同的认知水平, 用中学生的眼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评说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同学们倍感亲切、真实而生动,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说教和领导的报告。
所以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从不同角度使每个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动的教育过程。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能产生震动的机会,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