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发布日期:2007-04-13 07:26:51  点击次数:1070 对本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网络中心
2007-04-12

17:35:44 王春华

  北京市教育研究部门曾对中学生做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对“作文中无私奉献,行动上左右摇摆”现象谈自己

的看法。大部分同学回答得很模糊,只是泛泛地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我们班里好多人都这样。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发人深思:这不是

我们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体制问题。如果中考作文出这样一道题,虽然我们心里想的不是无私奉献,但是我们所写的必须是无私奉献。如果

我们不写无私奉献,不夸无私奉献,我们的作文就不能及格,就不能升学。

  这个事例生动反映了目前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

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问题。换句话说,我们的德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而没有让学生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提倡德育创新的今天,解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张皮”的问题迫在眉睫。

  作为德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说

教,而应当俯下身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贴近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

础和前提。这一点做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最大的问题不是“身”的保护,更多的是“心”的问题。对未成年人“心”的关怀应该加强。孩子摔

伤了、骨折了是看得见的,父母老师心疼,但这是短痛;孩子学坏了,关系的则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未来。

  德育要解决的,

正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问题。只有多关爱、温暖和理解学生的“心”,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成功。

  原载

《人民日报》转自人民网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