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内导航 | 在线教育 | 人物春秋 | 阅读广角 | 教育新锐 | 文史知识 | 思想驿站 | 美文赏析 | 资源交流 | 菁菁校园 | 教师写作 | 试卷园地
   首页 > 教育新锐 > 教育新视野 >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08/31 点击:4819 评论:0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一、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
  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
新,实,活,乐。
  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崔允教授把“好课”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文先生提出评价“好课”的五项标准:
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上面的各家观点提示我们:在“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上,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好课”问题常说常新的原因。不过,我们也能从各家观点中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认识:
  1.“好课”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确切地说,“好课”虽然有丰富的内涵,但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它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状态及成效的一种描述。
  2.“好课”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主体对某一堂课好差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评价主体的背景、观念、经历、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堂课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评价结果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3.“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好课”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好课”的话题虽老,但相关的讨论却从未停止,因为“好课”的概念是开放的,“好课”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并没有一个终极性的“定论”。
      
二、可以从哪些角度衡量一堂“好课”?
  文献研究表明,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它是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另一种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策略。它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具体评价项目依据三种行为而展开。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好课”的标准。这样,对“好课”的理解或许会更加全面。
  1.从“原点”出发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必须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
       2.从新旧评价观的比较去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与传统评价观有何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所以评价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评价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
  3.从逆向去思考: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差课”?“好”与“差”是相对的,我们不妨通过分析“差课”的特征,来把握“好课”的标准。例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的课不是好课,学生学习愿望没有被激发的课不是好课,如此等等。
  4.从对事物走向的把握中去思考: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发展趋势?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在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反映出评课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单一目标转向关注多维目标,从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到同时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从关注静态性到关注生成性,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这些趋势是我们思考评课指标的重要参考。
     
三、一堂好课有哪些特性?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好课往往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一堂好课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高要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和反思性是当前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重要特性。
  1.主体性。以往课堂教学的突出毛病是学生在教师指定的轨道中运行,按教师制定的活动节律被动地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里没有学习欲望,完全被老师牵引着被动地学习,思维不活跃,怎么会学得好呢?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既无广度也无深度,那这堂课也很难算是好课。“好课”一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2.有效性。“有效”就是学生上课以后有实际收获。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
      3.生成性。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则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能算是“好课”。
      4.互动性。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好课”一定是互动的。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
  5.反思性。严格说来,并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即使“好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那种貌似完美的课,常常只是流利的表演,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会有“遗憾”的,总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好课”应该令人回味无穷,促使教师、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以求不断进步。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副局长、副研究员。

         (二)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善根   曹淑芳
  构成一堂好课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当中既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因素,也包括了其他一些次要但不能忽视的因素;既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有许多时时变化的即时性因素。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近,再次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不禁感慨万千,前辈已为我们指出了这种提升和完善的路径。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拥有自己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人,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老师领进门》,其中的刘老师给学生讲了一千多则故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能编得出一千多个故事来吗?编不出故事,刘老师还能用生动的“故事法”来吸引“我”听课,引领“我”进入文学的大门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
  
二、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三、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四、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杭州文澜中学语文教研组
联系电话:0571-8195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