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包括两点: 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双行星 双行星是指符合行星定义的两个天体大小比较接近,二者之间的引力中心不在主要天体内部,彼此互相绕着对方运动,犹如跳交谊舞,这两个天体就是双行星。 为何月亮不能荣升二级行星 细心的公众可能会发现此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新的方案中,卡戎星荣升二级行星,而比卡戎星大两三倍的月球不能荣升二级行星;谷神星能荣升二级行星,而比谷神星大的塞德娜星却不能荣升二级行星。这是为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表决可能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被大部分行星专家支持的、主要由17位行星专家在大会上提出的第二种方案获得表决通过。 第二种结果是由行星定义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刚刚提出的第三种方案获得通过。 第三种结果是国际天文学界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推迟至200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表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