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内法规 | 党建要闻 | 党务公开 | 党员风采 | 党委活动 | 学习体会 | 远程教育
   首页 > > 学习体会 >
友情链接
中国党建网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杭州党建网

《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浅谈“以学定教”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践行》劳佳瑜老师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06/30 点击:1387 评论:0

2012年的九、十月份我参加了区里的32学时培训,个人觉得,这是我真正意义上从理论到实践地系统地深入理解和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学定教”,并且第一次通过亲身的课堂实践,明白了在课堂中,作为老师,应该“克尽职守”地去扮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引路人,不要做得太多,越俎代庖,更不能毫无方向,成了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毫无意义的人。而让我明白这一点的正是这次课程实践活动。

这次我们选择用以“以学定教”实践的课文是《我的母亲》,这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胡适先生。根据“以学定教”的模式,我在把课文发给学生时先布置了两个预习作业:1、看了文章后,请你想一想这是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请把它写下来;2、阅读文章后,你存在哪些难以理解的难点,请把它写下来。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以后,我把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归类,基本分成了四个层次:关于“母爱”、关于“教子”、关于“感恩”、关于“容忍”。能达到着这四个层次理解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最后认为这是一篇写“容忍”的文章的学生只有两人。于是,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母亲”

1、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2、这么多同学认为这是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于是,就有同学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要写“母亲”,那为什么文章的前三节却一直在写自己的儿时生活呢?

二、关于“教子”

1、母亲是怎么教育我的?

2、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严厉的教育我?

3、母亲对我的教育达到效果了吗?

三、关于“感恩”

1、速读课文,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让你感受到胡适先生的这种情感?

2、似乎之前我们在看母亲对“我”的教育时并没有读出“好脾气”“和气”“宽恕”和“体谅”啊,那胡适为什么这么说呢?细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部分看出?

除了言传,还有身教。(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四、关于“容忍”

1、精读文本,有同学对于母亲的这种“容忍”很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忍”? 

2、母亲是不是什么都“忍”?

3、全文中,写母亲流泪哭泣的场景有几处?是哪几处?

深入品读母亲的三次流泪。

第一次:期望之泪,促子成才。

第二次:止争之泪,家和安宁。

第三次:刚烈之泪,捍卫尊严。

4、质疑探究:我们如何理解母亲的“忍”与“不忍”?从三次眼泪背后我们是否能看到母亲“容忍”的深层含义?

“容忍是对他所爱的人或爱他的人的一种体贴或尊重……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伪善,而是利他的,是爱。”  ——胡适

五、小结

这是一位有着容忍大爱的母亲,她对儿子的期望和言传身教,让长大后的胡适成就非凡。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份“母爱”这份“感恩”最让我们所敬佩的闪光之处吧!

设计完成之后自我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有层次感,步步深入,特别是建立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几乎帮所有学生都解决了问题,这种感觉着实不错。但当我以这种设计在课堂上实践时,结果却出乎意料。首先,课堂很散,学生忙着跟这我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又跑到那里;其次,层次感基本无法显现,我想帮学生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是,前半堂课我所关注的内容学生早就自主掌握了,而后半堂课又突然拔高了立意,学生无法适应,课堂参与性一下子回落了;第三,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主线和重点不清晰,最后导致不能在一课时内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原本以为自己是“超人”,想在课堂上帮学生解决掉所有疑难问题,但事实上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却像只无头苍蝇,不仅没能让学生在原有的自主阅读层次上有所提高,甚至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没有完成。

课后经过思考,我觉得我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学生,“帮”他们想得面面俱到,想“帮”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其实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换言之,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产生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帮”他解决,而是应该让学生本身在课堂学习中提升感悟,从而释惑。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中解决,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罢了。

但说说容易,做做难,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我就要开始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了,其实这才是“以学定教”中最有难度的部分,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果只是像我之前在课堂上那样呈现的话,只会让学生越学越乱。所以,老师在整理学生的问题和感悟时要整合,通过整合来弄明白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什么是他们已知的,而什么是他们无法明白的,而后者,便是我们课堂的重点。

因此,我将上次的预习作业的第一题稍作修改:在阅读全文后,你觉得在胡适眼中“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来得明确得多。而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发现,其实通过自读,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其实对母亲的性格已经能够有一定地认识了,这一点根本不需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多讲。但同时,学生也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母亲为什么要对“大哥”这么忍让?2、写母亲为什么还要写两个嫂子?3、母亲为什么那么在意五叔说的话?4、母亲为什么要让我做“完全的人”,“完全的人”是什么意思?

不难发现,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比如文章写了“什么”,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难点在于“为什么”,比如他们都看出了母亲对人的“容忍”,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样。那么课堂的重点就很明确了。

第二次,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  母亲的“容忍”——爱家与爱夫

1很多同学在预习作业里写到,母亲是一个“仁慈”“宽容”会“忍耐”的人,同学们是在文章的那些部分看出来的呢?

2有同学在预习疑难里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同学们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重点品读:“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学生疑难重点)

二、  母亲的不“容”与不“忍”——自爱与爱子

1母亲是一个“容忍”的人,是否大家都同意?

2为什么在“五叔”这件事上母亲不再“忍”?

重点品读:“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学生疑难重点)

3母亲对我的“严厉”表现在哪里?

4母亲为什么无法“容”下我犯的一点点小错误,要对我这么严厉?

重点品读:“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学生疑难重点)

四、小结

这是一位有着容忍大爱的母亲,她对儿子的期望和言传身教,让长大后的胡适成就非凡。也许这就是胡适先生从母亲身上所获得的最受益终生的品质,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份“母爱”这份最让我们所敬佩的闪光之处吧!

这次的设计明显比第一次思路清晰,学生问题的重点突出,课堂上的火花不断,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很显然是因为我扮演好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他们是自己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不积极吗?我只需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或者整合大家的思维,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感悟到,“以学定教”其实是对老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的一次挑战和考验,运用得好了那是事半功倍的事,运用得不好,或者像我之前那样理解错误了,没能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学生会被你带领得完全失去方向。绝对不可以把“以学定教”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在课堂上“帮”学生答疑,老师没有这个能耐,这也不是我们需要做的,扮演好我们的角色吧!

 



 


杭州文澜中学党建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