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她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她的生命意义”。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教育每一个“问题学生”,只有有爱心,才能发现学生……
五班有个学生李泽涵,虽然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上课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为人比较热情,从一开始,我比较喜欢这个他,开始我讲什么他只是哼哼,甚至于做小动作、吃东西。一度让我觉得想放弃他,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和她去交流,也不知从哪开始去弥补他知识上的漏洞。我想首先应让他对数学不讨厌。我经常找他谈心,彼此的信任感加强,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并经常给他补课,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后,他从不学习到主动找我问问题,成绩从20、30分进到60多分,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与此同时,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案例评析】这样的学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她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对策】具体来说,从情感上。动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则,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从各方面给予她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她们的心理对抗。这样,“问题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从行为上,我们强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仅要爱,而且要爱得深沉、持久。教师应予以细致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使她们心服口服,并下决心纠正错误;还应要求她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收获和启示】
1、转变 “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件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后进学习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适时抓住教育时机,多鼓励,让他尝到难得的成功感。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后进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后进学生的根本转变。
总之,转化后进学生是一项既艰苦又令人愉快的工作,作为一个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她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她的生命意义”。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教育每一个后进学生,只有有爱心,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耐心、信心地转化后进学生,让这些“问题学生”变“后进”为“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