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初二刚开始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让每位班主任都头疼的问题——早恋。班里有个我非常欣赏的女同学,从进初中以来每次期中期末大考在年级里的名次都向前大踏步,从200名一直到40几名,成为班级乃至年级的正面典型。人缘很好,跟自己班甚至隔壁班的同学都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样的姑娘,加上人也长得可爱,自然是受到了很多情窦初开的男同学的青睐。早在初一的时候,就有楼上班级的男同学给她送巧克力,当时她立刻就把巧克力拿到了我这边,问我要怎么办。但是在初二的时候,她的成绩下滑十分厉害,我原本想大概是因为初二的课程难度提升了很多,一下子她有些难以适从吧,直到隔壁班的班主任告诉我他班的一名男生早恋,对象就是我刚才上面所说的那名女生时,我才恍然大悟。我没收了她的手机,在征得她同意的前提下我和她的母亲一起察看了她的手机短信。这一看,把我们都愣住了,虽然没有很明显的有关情情爱爱的内容,但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一种轻浮,一种摇摆不定,一种似是而非的暧昧。更糟糕的是,我们在对她的批评教育中还获悉有两封信,以下的是她的回信的全文:
To…:
嗯…啊…关于那个你叫我考虑的事……我想现在还是不是太……早……了?我们……嗯……可以先做朋友的,再顺其自然……让它慢慢来好不好?……确切的答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慢慢来……慢慢来……还有,你说要约我出去的事……嗯……还是算了吧……下次再说吧。汗……话都不知道要怎么说了……
By…
当我看到这样的一封回信时,不说她的美好形象全毁,我的懊恼和生气自是不用说。我深吸一口气,让被愤怒冲昏了的头脑稍微冷静了一下,因为我想到她平常真的是个非常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只是在青春的懵懂时刻走偏了一点点,我想问题并不在于她的品质,所以不算严重,也没有在这件事中陷得很深,我认为我的正面引导能够帮助她,她也应该明白事理。在我的教导中,她很清楚自己的错误,也知道自己应该在这个时候以及以后怎么处理这类问题。
在这间事情的处理上,和家长的沟通合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谆谆教导,她的母亲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对她的批评非常直接,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语气也比较严厉。双方面的说理和惊吓终于让孩子积极得面对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并完美地解决了。
【分析】这件事情的解决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说,我想着重分析一下在对于早恋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的一点感受。
在掌握了所有的动向后,我心平气和的把她叫到了一间办公室。在那里: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有的是朋友间的协和;没有责备和鄙视,有的是关爱和尊重。 记得我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不是你的班主任,你可以当我是你的姐姐或朋友。第二句话是:今天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心里话,走出这扇门我就当没听过,但是必须是发自你内心的。那时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而认真的。在沉静或是犹豫了片刻之后,她终于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了我听,在这期间我只是静静的聆听着,并不时的用自己真诚的目光鼓励着这个早熟的“大姑娘”。听完了她的内心独白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同样也曾有过这么一段朦胧期,面对当年班主任威严的神情,我不禁仍然点心有余悸。如今,我已成了站在高高讲台上的老师。按理来说,对她我应该进行严厉的教育——责怪她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转念一想,这样做只会把她推向与我对立的一面,更免不了发生正面冲突,对解决问题能起什么作用呢?接着,我也很坦诚地说出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说:“首先,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讲正义、讲义气的孩子,我很喜欢你的性格。你做人很有原则,就这一点你是班级里的表率。但是有时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你们现在的男女同学之间的所谓的“喜欢”其实只是一种相互的钦佩、仰慕,是对别人优点的一种认可,这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友谊的开始。我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我也有谈得来的男同学。只是我们那时重在比学习成绩,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是相互学习的好伙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友谊。这一点希望你能认识清楚。未成熟的青苹果过早收获会又酸又涩,成熟季节的果子才会又香又甜。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很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再考虑这些大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讲完这些话后,望着她闪烁的眼眸,看着她逐渐松弛的神情,我了解此时她复杂的心情,那一刻,我很确定她会明白的。
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她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她很感激我,从后半学期的学习和表现中也看得出她的确想通了,转变了:脸上重见了笑容,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成熟都较早,思想较为独立,遇事希望自己解决,希望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单方面的责骂、过分的包办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指导学生对已出现的情感问题进行观念和行为的调整变得犹为重要。我们在处理某些敏感问题所表现的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关爱。让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那份纯真的情感,因为我们也有曾经。
|